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7卷  第3期

述评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超声诊断进展
任杰, 郑荣琴
2016, 7(3): 167-17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01
摘要(101) HTML (38) PDF 15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胆道并发症是目前影响肝移植受体长期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超声是移植术后首选的影像学方法。本文介绍了肝移植术后正常胆道系统超声表现,并对最常见的胆道并发症包括胆道狭窄、胆结石或胆泥、胆瘘等的超声诊断进展进行简要回顾。
实验研究
抗体诱导的移植免疫耐受依赖于B细胞来源的TGF-β的调节
赵高平, 杨卯竹, 李姝蓉, 魏玲玲, 邓绍平
2016, 7(3): 171-17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02
摘要(61) HTML (76) PDF 62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研究抗CD45RB抗体或联合抗Tim-1抗体诱导的移植免疫耐受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调节作用。  方法  建立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以及胰岛移植模型,前者用抗CD45RB抗体和(或)抗TGF-β抗体治疗,后者用抗CD45RB抗体联合抗Tim-1抗体治疗并加用或不用抗TGF-β抗体,观察移植物长期存活时间。分离胰岛移植物长期耐受的受体B细胞,过继输注至胰岛细胞移植模型小鼠体内,经抗TGF-β抗体治疗后观察移植胰岛的存活情况。在体外将经双抗体治疗14 d的移植有胰岛细胞的受体B细胞与脂多糖(LPS)混合刺激培养过夜,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LAP+细胞的比例。  结果  抗CD45RB抗体治疗后有6/9的同种异体小鼠心脏长期存活,但若加用抗TGF-β抗体治疗则所有移植心脏均被排斥。在小鼠胰岛细胞移植模型中,抗CD45RB抗体联合抗Tim-1抗体治疗后有90%移植物长期耐受,但加用抗TGF-β抗体后则无1例移植物长期存活。B细胞输注治疗后,8/9的胰岛移植物不被排斥,而加用抗TGF-β抗体后则移植物很快被排斥。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D19+LAP+细胞在B细胞中的比例显著增高(P < 0.0001)。  结论  抗CD45RB抗体或联合抗Tim-1抗体诱导的移植免疫耐受需要TGF-β,其可能受调节性B细胞的调节。
经门静脉注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多巴胺受体2拮抗剂促进兔缺血型胆道病变胆管修复
洪春虹, 赵辉, 陈云浩, 郑博文, 顾世杰, 任杰, 易述红
2016, 7(3): 177-18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03
摘要(62) HTML (25) PDF 49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门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多巴胺受体2拮抗剂(依替必利)促进兔缺血胆管病变(ITBL)胆管修复的作用。  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分别为A组(假手术组)、B组(ITBL模型组)、C组(MSC组)、D组(MSC+依替必利组)。监测术前,术后1、4 d,术后1、2、3、4周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术后4周行胆管造影及超声造影,并取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与A组比较,术后B组、C组和D组肝功能各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均为P < 0.05)。与B组比较,C组和D组的肝功能指标下降趋势更显著(均为P < 0.05),其中D组下降最明显。胆道超声结果示A~D组的门静脉管径/胆管管径比值分别为(3.2±0.3):1、(1.2±0.2):1、(2.1±0.1):1、(3.0±0.3):1;B组胆管扩张严重,C组程度较轻,D组基本正常。超声造影示D组胆管壁血供改善最显著。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D组胆管损伤程度最轻。  结论  经门静脉注射MSC联合多巴胺受体2拮抗剂可以显著促进兔ITBL胆管的修复。
大鼠肾脏在体持续灌注模型的建立
张驌, 王诚, 杨俊, 罗游, 熊虎, 付生军, 马宝良, 杨立
2016, 7(3): 182-18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04
摘要(130) HTML (44) PDF 59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建立大鼠肾脏在体持续灌注模型,为移植肾持续灌注保存的基础研究提供简便可靠的动物模型。   方法   雌性大鼠30只,根据灌注入口不同随机分为3组:右肾动脉入口组(无需显微缝合)、腹主动脉入口组(需要在显微镜下行腹主动脉穿刺口的缝合)、左肾动脉入口双肾对照组(需要显微缝合左肾动脉开口,在不影响全身循环的情况下实现自身左右肾脏不同保存方法的对照)各10只,均以卵巢静脉作为灌注液的流出道。分别计算3组的灌注成功率与肾脏持续灌注2 h再灌注成功率。   结果   右肾动脉入口组灌注成功率为80%,再灌注成功率100%;腹主动脉入口组灌注成功率为100%,再灌注成功率为80%;左肾动脉入口双肾对照组灌注成功率为80%,再灌注成功率为50%。   结论   3种简便大鼠肾脏在体持续灌注模型均建立成功,对于显微外科初学者,无需显微缝合的右肾动脉入口方法最为简便可靠,次要选择腹主动脉入口组;具有扎实显微外科基础的术者,左肾动脉入口双肾对照组可实现右侧肾脏静态低温保存与左侧肾脏持续灌注保存的自身对照,不失为较好的选择。
脑死亡五指山小型猪模型的心脏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
陈玉超, 滕亮, 王清卿, 曹经琳, 窦剑
2016, 7(3): 187-190,20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05
摘要(54) HTML (45) PDF 29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缓慢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猪模型的心脏损伤及其机制。   方法  五指山小型猪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假手术组。实验组采用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假手术组仅行开颅置管术,不做颅内加压。监测手术前后心电图变化、并监测术前及术后0、3、6、12 h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变化。   结果  实验组随着脑死亡时间延长,心电幅度下降,T波幅度增大。术后0、3、6 h,实验组的CK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均为P<0.05)。术后6、12 h,实验组的CK-MB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均为P<0.05)。术后0、3、6、12 h,实验组的CK和CK-MB水平均高于术前(均为P<0.05)。术后0、6、12 h,假手术组的LDH水平均低于术前(均为P<0.05)。  结论  脑死亡模型猪在脑死亡状态下心电图呈特异性改变,其机制可能与心肌损伤有关。
流式微球分析技术联合检测Cys C、NGAL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肾移植术后CMV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马锡慧, 黄海燕, 高钰, 毕丽丽, 孔祥瑞, 刘一松, 肖漓, 石炳毅
2016, 7(3): 191-19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06
摘要(83) HTML (52) PDF 23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建立流式微球分析技术联合检测胱抑素(Cys) C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方法,并初步研究两者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   方法  实验方法的建立包括检测微球包被的效果和稳定性,优化Cys C和NGAL的检测含量范围,确定生物素化抗体浓度,确定PE-链霉亲和素浓度,绘制标准曲线图确定相关系数。采用该法检测对照组(10名健康人)、CMV阴性组(10例肾移植术后CMV-pp65阴性患者)和CMV阳性组(20例肾移植术后CMV-pp65阳性患者)的血清Cys C和NGAL含量。   结果  成功建立流式微球分析技术联合检测Cys C和NGAL的方法。对照组、CMV阴性组和CMV阳性组的血清NGAL含量分别为8 759(1 465)pg/ml、10 472(856)pg/ml、12 817(4 533)pg/ml,依次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3组间Cys 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本实验建立流式微球分析技术联合检测Cys C和NGAL标准曲线的方法相关性和重复性良好,并初步验证NGAL含量在肾移植术后CMV感染中明显升高,提示肾移植术后CMV活动性感染可能对肾小管造成急性损伤。
临床研究
3种肺部感染评分系统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李智斌, 张更, 马帅军, 刘克普, 阮东丽, 秦卫军, 袁建林
2016, 7(3): 196-20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07
摘要(186) HTML (86) PDF 28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比较PSI、CURB-65以及SMART-COP评分系统用于评估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西京医院收治的71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重症感染组27例、非重症感染组44例。根据3种评分系统的危险分层标准将患者分成低危组和中、高危组。比较3种评分系统的不同危险分组患者的病死率、呼吸机使用率、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和住院时间。比较重症感染组与非重症感染组在3种评分系统中的得分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3种评分系统预测患者肺部感染病死率的效能。   结果  在3种评分系统中,中、高危组患者的病死率、呼吸机使用率、ICU入住率较低危组明显升高(均为P < 0.05),所有中、高危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均长于低危组(均为P<0.05)。重症感染组的PSI、CURB-65、SMART-COP评分的得分均明显高于非重症感染组(均为P<0.05)。PSI、CURB-65和SMART-COP评分评估死亡的最佳截点值分别为75分、1.5分和3.5分,其预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病死率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9、0.890、0.909,0.857、0.772、0.844,0.929、0.860、0.941。  结论  PSI、CURB-65及SMART-COP评分均能反映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病死率,其中SMART-COP预测患者的病死率最准确,而PSI灵敏度高但操作复杂,CURB-65应用简单、方便。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培训对医护人员认知水平的影响
黄丽婷, 杨顺良
2016, 7(3): 201-20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08
摘要(85) HTML (39) PDF 17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调查医护人员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认知情况及进行专业培训后的培训效果。   方法  2014年3月至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所在器官获取组织(OPO)对其范围内医护人员进行9场专业培训。使用自编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认知量表,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培训前和培训1周后测试,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514/540),分析培训效果。   结果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知识部分培训前得分(15.0±3.1)分,培训后得分(19.0±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的态度部分,支持率由培训前69.3%上升为培训后8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医护人员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具备一定的知识,但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后认知程度提高,更为熟悉相关政策和相关知识,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的支持率上升。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张朋朋, 明英姿
2016, 7(3): 205-20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09
摘要(76) HTML (42) PDF 20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术后受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自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125例供者与21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术后有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受者分为肺部感染组(37例)和无肺部感染组(173例)。了解肺部感染受者的一般情况和预后。对供者因素(性别、年龄、维持治疗时间、感染史)、受者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术前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血清肌酐等水平,术后有否急性排斥反应、有否使用生物制剂、有否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及复方磺胺甲噁唑(SMZ)]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与结论  37例肺部感染患者中,8例发展为重症肺部感染死亡。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术后受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供体维持治疗时间、有感染史,受体吸烟史、糖尿病史、无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或SMZ。
动脉导管结扎同期双肺移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
刘磊, 叶书高, 郑明峰, 纪勇, 陈静瑜
2016, 7(3): 210-21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10
摘要(122) HTML (73) PDF 28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结扎同期双肺移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可行性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案。  方法  2014年6月27日无锡市人民医院为1例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同期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及序贯式双肺移植。严格按照流程行供肺切取,并采用本院配制的改良的低钾右旋糖酐液(LPD液)灌注保存供肺。手术过程要求操作精细到位。术中左肺冷缺血时间3.3 h,右肺冷缺血时间6.0 h。采用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方案。  结果  患者术后36 h循环稳定、氧合良好后撤除ECMO,术后3 d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术后7 d发生1次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后缓解。术后14~22 d痰细菌培养阳性,予敏感抗生素后治愈。术后1年患者存活,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均明显改善,胸部CT显示双侧移植肺清晰、肺动脉总干直径缩小明显,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动脉导管闭合良好,无残余分流。  结论  对终末期右向左分流的艾森曼格综合征实施心脏畸形修补同期行同种异体双肺移植是可行的。良好的供肺切取和保护、精细的手术操作和正确的术后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质量评估和维护的体会
傅斌生, 易述红, 唐晖, 易慧敏, 孟炜, 张彤, 姜楠, 李华, 杨扬, 陈规划
2016, 7(3): 215-21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11
摘要(165) HTML (28) PDF 17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质量评估和功能维护的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功实施的93例器官捐献供者和87例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介绍该中心对供肝质量的评估和功能维护经验,总结器官捐献器官获取和利用的情况,以及接受器官捐献肝移植受体恢复情况。  结果  供者器官的平均热缺血时间为8 min(1~12 min),器官切取手术操作顺利,器官切取手术平均耗时为32 min(20~52 min)。93例供体获取了93个肝脏,成功用于肝移植87例,弃用6例(重度脂肪肝3例、肝纤维化2例、肝脏撕裂伤1例),含2例肝肾联合移植。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仅有1例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结论  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供者进行早期正确的评估和维护,能够提高移植器官质量,改善移植效果。
肝脏超声造影、增强CT及增强MRI检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安全性及耐受性比较
刘佳, 李毓红, 尹庭辉, 邹旻红, 吴莉莉, 郑荣琴
2016, 7(3): 219-221, 24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12
摘要(389) HTML (242) PDF 16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增强MRI(CEMRI)检查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方法  收集2015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同时行肝脏CEUS和CECT或CEMRI的肝病患者42例,其中37例同时接受CEUS和CECT检查,36例同时接受CEUS和CEMRI检查。观察检查结束后30 min内有否造影剂不良反应,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检查过程中的不适。  结果  CEUS和CEMRI的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ECT(0比11%)。患者做CEUS的VAS评分均低于做CECT或做CEMRI的评分(均为P < 0.05)。  结论  肝脏CEUS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是检查FLLs的首选方法。
牛磺熊去氧胆酸与熊去氧胆酸对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疗效比较
王玥, 朱志军, 孙丽莹, 魏林, 曲伟, 刘颖, 曾志贵
2016, 7(3): 222-22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13
摘要(428) HTML (177) PDF 25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比较牛磺熊去氧胆酸与熊去氧胆酸用于改善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6年至201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受者28例,术后即开始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3个月转换为口服牛磺熊去氧胆酸6个月。比较入组前,入组后1、2、3、4、5、6、9个月的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变化情况。其中5例分别于入组3个月和9个月行胆汁酸成分测定,比较疏水性胆汁酸与亲水性胆汁酸的变化情况。  结果  应用熊去氧胆酸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在入组3个月内均有所上升。应用牛磺熊去氧胆酸后,与入组3个月比较,TBA在入组5、9个月明显降低;ALT在入组5、6个月时下降;AST在入组4、5个月下降;ALP在入组9个月明显下降;GGT在入组6、9个月下降(均为P < 0.05)。应用牛磺熊去氧胆酸后,患者胆汁酸中亲水性胆汁酸富集,以牛磺熊去氧胆酸为主。  结论  肝移植术后应用牛磺熊去氧胆酸的利胆及保护肝功能作用比熊去氧胆酸更强。
短篇论著
肝肾联合移植术后健康教育随访策略
王颖, 赵楠, 王旭, 林美雄
2016, 7(3): 227-22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14
摘要(58) HTML (24) PDF 13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通过随访18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探讨个性化随访教育的策略。针对肝肾联合移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自我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制订有针对性的随访教育计划和内容。移植术后定期随访,随访形式多样化,家庭和社会充分支持,注意肝肾联合移植随访的特殊性,有效干预术后各阶段自我管理方式,提高患者术后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学习园地
新常态下器官移植领域面临的法律难题与防范策略
宋儒亮
2016, 7(3): 230-23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15
摘要(57) HTML (33) PDF 18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器官移植领域是法律问题多发地,目前如何适应我国法治建设新常态,知晓移植领域面临的法律难题和防范策略,是器官移植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器官移植工作正面临法治新常态、中国移植法治沿革、器官移植工作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器官移植工作风险防范新策略作一介绍。
综述
脑死亡器官捐献肝脏影像评估的研究进展
任秀昀, 唐杰
2016, 7(3): 234-23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16
摘要(65) HTML (30) PDF 14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我国从2010年3月开始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根据心、脑死亡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国国情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分为3类,并逐渐过渡为以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体为主。脑死亡后,肝脏出现组织灌注不足、微循环障碍,并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影响移植受体的长期生存。精确客观地评估供肝质量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总结DBD供肝的影像学评估现状及发展,着重于超声造影和弹性超声技术在供肝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肝硬化肝移植术后脾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
李慧, 汪根树
2016, 7(3): 238-24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3.017
摘要(324) HTML (134) PDF 13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脾功能亢进(脾亢)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表现为脾脏肿大及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综合征,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常见严重并发症。肝移植术能够有效缓解大部分肝硬化患者合并的脾亢,极少数顽固性脾亢患者可采用脾切除术、部分脾栓塞术或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