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8卷  第6期

述评
异种胰岛移植研究现状和走向临床的关键科学问题
王维
2017, 8(6): 413-41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01
摘要(147) HTML (59) PDF 74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异种胰岛移植是克服移植供体短缺、实现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并控制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手段。异种胰岛移植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其进入临床主要涉及免疫排斥、生理功能不相容和动物源性病原体的跨种系感染三大关键科学问题。本文评述了异种胰岛移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三大关键科学问题产生的主要机制,并对此提出其应对措施和研究方向。
论著·临床研究
儿童ABO血型不合与相合肝移植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田伟, 李文桃, 朱世凯, 杨洪吉
2017, 8(6): 417-42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02
摘要(88) HTML (53) PDF 202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应用Meta分析对儿童ABO血型不合肝移植(ILT)与儿童ABO血型相合肝移植(CLT)的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5月。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应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1篇英文文献,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ILT组受者术后1年存活率明显低于CLT组[比值比(OR)=0.64,95%可信区间(CI)0.49~0.83,P=0.0007)];ILT组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CLT组(OR=1.96,95% CI 1.03~3.72,P=0.04);两组的术后3、10年受者存活率,术后1、3、10年移植物存活率,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与CLT比较,ILT受者1年存活率较低而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高,但两组受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率及胆道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表明ILT是在紧急情况下挽救患者生命或长时间无法等到血型相合的肝源时较为理想的选择。
伴急性肾损伤的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者供肾移植治疗的体会
王红宇, 焦宪法, 牛杏果, 董慧君, 梁韶峰, 曲青山
2017, 8(6): 424-42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03
摘要(119) HTML (49) PDF 101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总结伴急性肾损伤(AKI)的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者供肾移植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成功完成DBD供肾移植的59例供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入重症监护室(ICU)时的血清肌酐(Scr)水平,将DBD供者分为AKI组(14例)与正常组(45例),相应的101例受者根据供者情况分为AKI组(23例)与正常组(78例)。总结59例供者器官捐献情况,比较两组供者获取前的主要指标。比较两组受者术后肾功能、住院情况及临床结局。  结果  59例供者中,14例发生AKI(24%),其中2例在其维护期间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正常组供者相比,AKI组供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P<0.05),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生率更高(P<0.01),入ICU时和获取前的Scr水平更高(均为P<0.01),获取前24 h尿量更少(P<0.01)。与正常组受者相比,AKI组受者术后2、3 d的Scr水平更高(均为P<0.05),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亦明显升高(P<0.01,P<0.05)。两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感染、恢复透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两组受者均好转出院,移植肾存活率为100%。  结论  伴AKI的DBD供者供肾移植,经过积极的器官维护可纠正AKI,达到与非AKI供肾同样的效果,可以作为扩大供肾来源的途径。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保护及功能评估临床分析
丁利民, 徐志丹, 李新长, 罗文峰, 龙成美, 罗来邦
2017, 8(6): 430-43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04
摘要(109) HTML (56) PDF 84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保护及功能评估的初步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和3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供肝获取情况和受者预后情况;根据供者器官获取前的血清钠离子水平(血清钠),将相应受者分为血清钠<155 mmol/L组、血清钠155~160 mmol/L组和血清钠161~180 mmol/L组,比较3组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结果  35例供者中,中国标准二类27例,中国标准三类8例,实施肝移植33例,余2例肝脏有淤血性肝硬化改变,弃用。33例肝移植受者中,30例恢复顺利,术后7~14 d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长期门诊随访移植肝功能基本正常;3例受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死于肺部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清钠<155 mmol/L组、血清钠155~160 mmol/L组和血清钠161~180 mmol/L组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依次为18%、23%和4/5,其中,血清钠161~180 mmol/L组明显高于血清钠<155 mmol/L组(P<0.05)。  结论  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功能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和维护是提高供肝利用率、保证供肝功能和取得较好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单中心经验总结
邓斐文, 陈焕伟, 甄作均
2017, 8(6): 435-43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05
摘要(81) HTML (40) PDF 85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器官捐献)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75例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供、受者临床资料,对供者情况进行严格评估。总结肝移植受者的预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75例肝移植受者1年累积存活率为88%,3年累积存活率为78%。9例受者死亡原因分别为移植术后肝癌复发转移4例、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重症肺部感染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肝衰竭1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13例肝移植受体发生胆道狭窄,其中1例自行缓解,1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治愈,11例行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5例治愈,2例转行胆肠吻合术治疗治愈,4例仍在临床观察中。  结论  器官捐献供肝应用在临床肝移植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供体进行严格评估、受者围手术期规范管理、使用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维持方案、及时有效地处理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成功和受者长期生存的重要措施。
超声造影在劈离式肝移植术后监测的应用价值初探
王建红, 赵扬, 李志强, 吴晓冬, 郭源, 臧运金
2017, 8(6): 440-444, 44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06
摘要(125) HTML (71) PDF 141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在劈离式肝移植术后监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0例劈离式肝移植术后受者行常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及超声造影检查。总结10例劈离式肝移植受者的预后情况;分析受者术后常规二维超声、彩超和超声造影的检测结果。  结果  10例劈离式肝移植受者中,死亡2例,1例死于肿瘤复发多器官转移及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心脏骤停,余8例预后良好。10例受者中,彩超检查肝动脉显示率为80%,未见显示的2例进一步行超声造影,结果提示肝动脉栓塞1例,肝动脉显示良好1例。10例中,常规二维超声肝实质回声显示异常5例,其中1例S5段呈高回声;1例S7段呈低回声;1例S4段呈高回声;1例S5及S6段先呈先低回声后高回声;1例肝内多发低回声及略高回声。超声造影显示3例回声异常区微循环血流灌注与正常回声区明显不同步,呈现早到达早消退的图像特征,考虑与肝静脉回流不畅有关;1例回声异常区其微循环血流灌注与正常区域明显不同步,呈现早到达同步消退的图像特征,考虑肝静脉回流不畅和心肌梗死导致肝脏断面处淤血及水肿;1例肝内多发“快进快出”异常灌注区,考虑术后肿瘤复发。  结论  超声造影在劈离式肝移植术后监测中可作为常规二维超声及彩超的有效补充,有助于了解劈离式移植肝的血流及灌注情况,可及时发现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18例临床分析
张梅, 张晓刚, 田敏, 师建华, 王荣锋, 刘学民, 王博, 吕毅
2017, 8(6): 445-44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07
摘要(136) HTML (86) PDF 108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的诊治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门静脉狭窄发生情况、治疗情况及预后。  结果  17例患者肝移植术前有肝硬化病史,7例患者肝移植术前有门静脉血栓形成史,8例有脾切除断流或分流等相关手术史;3例为儿童供肝。18例患者门静脉狭窄发生时间为术后23 d~24个月,中位时间为2.2个月,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发现,通过门静脉CT血管造影术(CTA)或行介入治疗确诊。所有病例确诊后,均行华法林抗凝治疗;5例有门静脉高压表现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其中1例同时放置血管内支架;其余13例采取保守治疗。治疗后9例好转,7例无变化,2例加重。  结论  对肝移植术前有肝硬化病史的受者,术后常规彩超监测,CTA或介入治疗确诊门静脉狭窄。无临床症状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合并门静脉高压者可行介入治疗,多数病例预后良好。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供肝肝移植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荣强, 张英才, 姚嘉, 邓宜南, 朱曙光, 杨卿, 唐晖, 汪国营, 杨扬, 陈规划
2017, 8(6): 450-454, 47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08
摘要(141) HTML (64) PDF 92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供肝在成人肝移植应用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28例接受HBsAg阳性供肝肝移植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性肝病受者的临床疗效,总结受者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了解血清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变化特点。  结果  28例受者术后单药口服恩替卡韦预防乙肝复发。围手术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脓毒症和急性心力衰竭,2例随访期内因肝细胞癌(肝癌)复发死亡。另24例受者随访12~26个月,随访期间血清HBsAg持续阳性,经治疗HBV DNA滴度逐月下降,至术后12个月受者HBV DNA<1×102 copies/mL。24例存活受者均未发生因乙肝复发导致的移植物失功。  结论  作为边缘供肝,HBsAg阳性供肝可安全用于乙肝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受者,术后需加强抗HBV治疗并密切随访。
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清除肾移植受者供体特异性抗体的临床观察
廖琪, 蒋秋艳, 熊艳, 王凤英, 晏强, 邹贵勉, 眭维国
2017, 8(6): 455-45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09
摘要(136) HTML (73) PDF 87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DFPP)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供体特异性抗体(DSA)的清除效果。  方法  4例肾移植高致敏受者共进行了7例次DFPP治疗,采用Luminex技术监测DSA的变化,观察治疗效果、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其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DSA的MFI [1 036(0~4 113)]较治疗前[6 446(2 999~12 905)]明显下降(Z=-2.503,P=0.012)。4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仅有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且通过术后DFPP治疗及调整免疫抑制剂得到逆转。受者随访至今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DFPP治疗引起白蛋白水平下降。  结论  DFPP可以有效清除受者体内的DSA,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护理学专业学生器官捐献意愿与死亡态度现状的调查分析
党雯, 姜贺
2017, 8(6): 460-46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10
摘要(121) HTML (19) PDF 87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调查护理学专业学生(护生)的器官捐献知信行及其死亡态度现状。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天津市3所医学院校共409名护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器官捐献量表和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问卷,总结409名护生的一般情况,分析护生器官捐献知信行现状、死亡态度现状,并对护生死亡态度与器官捐献意愿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护生器官捐献知识了解不够全面,捐献态度大致上呈现出中立或偏正向态度;仅有10.5%的护生愿意捐献器官。护生对死亡态度倾向于自然接受。器官捐献意愿与死亡态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死亡恐惧是影响护生器官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P<0.05)。  结论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器官捐献意愿仍处于较低水平,并受到死亡恐惧的影响。社会、医学院校应针对当前现状对护生加强死亡教育,帮助其树立积极的死亡态度,促进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论著·实验研究
全反式维甲酸对环孢素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陈旭, 吴建华, 郭乃凤, 范亚平, 陈晓岚
2017, 8(6): 465-47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11
摘要(110) HTML (48) PDF 281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环孢素(CsA)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ATRA作用于不同剂量CsA诱导下的肾小球系膜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法检测线粒体促凋亡的Smac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sA剂量为0.5 μg/mL及以上可抑制细胞増殖,CsA剂量为1.0 μg/mL及以上可诱导细胞凋亡,且Smac蛋白的表达随CsA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的特征(均为P<0.05)。而与CsA组比较,CsA+ATRA处理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而加入ATRA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sA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及Smac蛋白的表达(均为P<0.05)。  结论  CsA可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刺激Smac蛋白的表达。ATRA可以抑制CsA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且可能是通过Smac信号通路介导的。
综述
代谢组学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评估中的应用
张毅, 杨卿, 吕海金, 傅斌生, 刘炜
2017, 8(6): 472-47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12
摘要(114) HTML (51) PDF 79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技术在国内日益普及,但仍然面临着供肝严重短缺的困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我国目前供肝的主要来源,其供肝质量的评估方法仍亟待完善。近年新兴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为移植器官质量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器官捐献的现状,介绍了代谢组学研究的产生和进展及其在肝移植尤其是供肝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前景。
猪肺异种移植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周明, 邓阳阳, 戴一凡, 蔡志明, 牟丽莎
2017, 8(6): 476-47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13
摘要(189) HTML (121) PDF 98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但一直面临着严重的供体短缺问题。用猪肺替代人肺移植到人体内有望解决供体肺短缺的问题。但由于猪肺对多种损伤如组织灌注损伤、抗体依赖的补体损伤、适应性免疫反应以及凝血功能障碍造成的损伤等高度敏感,故而猪肺异种移植亦面临着许多难题亟待解决。本文介绍了目前异种肺移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归纳总结了异种肺移植的研究模型及其优缺点,着重论述了异种肺移植的损伤机制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探讨了异种肺移植的未来发展方向。
人造肝脏研究进展
王鑫英, 周伦, 陈亚慧
2017, 8(6): 480-48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14
摘要(321) HTML (80) PDF 108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措施,但肝供体短缺成为全球移植界面临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本文从人造肝脏的培育历史出发,总结了近年来人造肝脏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人造肝脏的研究提供参考。
PD-1/PD-L1信号通路在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孔伟浩, 张剑
2017, 8(6): 483-48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6.015
摘要(140) HTML (103) PDF 66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免疫调节功能的干细胞,能够从骨髓、脂肪、脐血等组织中分离得到。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D-L1)信号通路在免疫反应的负性调控和维持外周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PD-1/PD-L1信号通路在MSCs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PD-1/PD-L1通路在不同组织来源MSCs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