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7卷  第1期

述评
肝癌肝移植未来方向的思考
杨扬, 张英才
2016, 7(1): 1-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01
摘要(94) HTML (21) PDF 26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细胞癌(肝癌)是全球最常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开展的主要障碍。探索科学合理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 寻找预测肿瘤复发的生物学标志物和肿瘤复发后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为提高预测肝癌复发的准确度, 需结合影像学和多个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建立预测模型。如何准确评估机体免疫状态、平衡免疫抑制和抗肿瘤免疫是预防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键。以自然杀伤细胞为代表的过继免疫细胞治疗为肝移植后预防和治疗肝癌复发提供了的新思路, 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小肠移植发展现状、困惑与挑战
李元新
2016, 7(1): 8-1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02
摘要(99) HTML (80) PDF 23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小肠移植已成为肠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标准治疗方式。全球小肠移植登记中心(ITR)显示, 截止至2013年2月, 全球82个移植中心共对2 699例患者完成了2 887次小肠移植。小肠移植的近期疗效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远期疗效仍不令人满意。肠功能衰竭的残存小肠康复治疗和延长成形术的进步及营养支持技术的改进, 客观上减少了小肠移植适应证患者数量, 小肠移植存在困惑和挑战。随着近年来对小肠移植体液性排斥反应监测和治疗的重视, 小肠移植的远期预后有望得到改善。
移植前沿
2015年ATC器官移植国际前沿热点及新进展概述
沈梦, 王祥慧
2016, 7(1): 14-20, 6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03
摘要(100) HTML (19) PDF 29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概述2015年美国器官移植年会(ATC)器官移植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的前沿热点内容, 包括临床免疫耐受及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 供者反应性调节性T细胞的扩增及储备技术以及其在肾移植临床的应用; 供者特异性抗体风险评价、预后评价以及抗体介导免疫排斥诊治进展; 免疫抑制剂不同组合应用的新机制; 肾移植受者BK病毒感染治疗策略优化应用; 移植免疫分子标志物及信号通路调控新分子靶点简介。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供体功能维护
唐晖, 傅斌生, 陈规划
2016, 7(1): 21-2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04
摘要(169) HTML (70) PDF 19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 但器官的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现阶段缓解器官短缺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DCD供体发生脑死亡或心脏停搏时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会导致供体器官功能损害, 因此供体器官功能维护直接关系到捐献成功率和受体的安全。通过选择合适的捐赠者(Maastricht分类Ⅲ型)、高质量的供体和匹配的受体(高风险供体向低风险受体), 使用先进的器官保存技术(如低温机械灌注、常温机械灌注及全身静脉系统氧气灌注)以及药物控制, 可使DCD供体的功能得到维护从而获得良好的移植效果。
实验研究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与尸体供者小肠移植物保存质量的比较研究
邱啸臣, 李元新, 梁玉梅, 余琦
2016, 7(1): 26-3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05
摘要(135) HTML (56) PDF 48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和传统尸体供者小肠移植物的保存质量。  方法  对2013年至2014年在北京地区获取的7例尸体供者(N组)和7例DCD供者(DCD组)的小肠移植物进行质量评估。移植物经灌注、切取, 于保存30 min和6 h采集肠组织, 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小肠移植物损伤评分(Chiu氏积分法),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肠组织丙二醛(MDA)含量, 采用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肠黏膜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保存30 min, N组和DCD组的小肠移植物损伤评分分别为(1.46±0.81)分和(1.76±0.21)分; 保存6 h, 两组相应为(3.86±0.42)分和(4.17±0.71)分(均为P > 0.05)。与保存30 min相比, 保存6 h的N组和DCD组的小肠损伤评分明显增加(均为P < 0.05)。保存30 min, N组和DCD组的小肠移植物肠组织中MDA含量分别为(100±10) pmol/mg、(110±13) pmol/mg (P > 0.05);保存6 h, N组和DCD组的MDA含量分别为(170±18) pmol/mg和(310±29) pmol/mg, 同一保存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保存30 min相比, 两组小肠移植物切取保存6 h肠组织中的MDA含量明显增加(均为P < 0.05)。保存30 min, N组和DCD组的小肠移植物肠黏膜细胞凋亡数量分别为(9.78±2.56)个和(15.78±2.84)个(P > 0.05);保存6 h, N组和DCD组相应为(31.32±1.38)个和(53.42±1.95)个,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小肠移植物肠黏膜细胞凋亡数量保存6 h后较保存30 min时明显增加(均为P < 0.05)。  结论  DCD供者与传统尸体供者的小肠移植物的保存质量相当, 提示DCD供者小肠移植物有可能应用于临床小肠移植。
大鼠原位和异位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制作与比较
李富新, 李川, 刘彤, 王鹏志
2016, 7(1): 32-3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06
摘要(158) HTML (103) PDF 71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比较大鼠原位和异位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模效果。  方法  采用F344(RT11vr)大鼠作为供体, Lewis (RT11)大鼠作为受体, 构建异系异位和原位大鼠小肠移植模型(各8只), 术后0~14 d给予皮下注射环孢素。观察术后受体的体质量变化及存活时间。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 酒精苏木素染色后观察肠组织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变化。计算两组受体大鼠的成模率。  结果  异位和原位小肠移植大鼠均能长期存活, 大部分超过90 d。原位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第3日恢复正常饮食, 于术后14 d左右体质量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之后缓慢增长, 但大部分原位小肠移植大鼠在术后150 d出现持续的体质量下降, 且不能被环孢素逆转。异位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第1日恢复进食, 于术后25~30 d才能恢复至术前的体质量水平, 术后30~90 d期间, 体质量逐渐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原位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90 d的小肠组织未出现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改变且未见明显纤维化, 术后163 d和术后200 d的小肠组织出现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改变, 且出现移植小肠系膜纤维化。异位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90 d和术后200 d的小肠组织均出现典型的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改变和移植小肠系膜纤维化。异位小肠移植组全部出现特征性病理改变, 成模率为100%, 与原位小肠移植组成模率75%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用F344→Lewis大鼠组合建立原位和异位小肠移植模型, 术后给予小剂量环孢素, 均可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出现慢性排斥反应。与原位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相比, 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建模操作简单, 慢性排斥反应成模时间较短, 病理改变程度相对一致, 更适合用于实验研究。
姜黄素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
朱蕾, 张丽
2016, 7(1): 39-43,6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07
摘要(102) HTML (32) PDF 30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姜黄素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RI组和姜黄素预处理组(Cur组),每组10只。Cur组术前1 h给予姜黄素腹腔注射(5 mg/kg),Sham组和IRI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IRI组和Cur组行小肠IRI手术。观察3组大鼠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信使RNA (mRNA)水平。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法检测肠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采用ELISA检测肠组织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肠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蛋白激酶(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Sham组相比,IRI组肠组织损伤程度,肠组织与血清中的IL-6、IL-8、TNF-α、MDA、PI3K、AKT、mTOR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而肠组织CAT、GPx与SOD含量明显降低。与IRI组相比,Cur组肠组织损伤程度,肠组织与血清中的IL-6、IL-8、TNF-α、MDA、PI3K、AKT、mTOR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而肠组织CAT、GPx与SOD含量明显升高(均为P<0.05)。   结论  姜黄素对大鼠发生IRI的肠组织有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有关。
临床研究
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诱发急性免疫性肝炎:附1例报告
汪国营, 唐晖, 张英才, 李华, 易述红, 姜楠, 汪根树, 张剑, 张琪, 杨扬, 陈规划
2016, 7(1): 44-4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08
摘要(302) HTML (107) PDF 21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因使用PD-1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治疗肝癌肝移植后复发而诱发急性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患者因原发性肝癌行肝移植术,术后4个月发现肝癌肺转移,术后12个月予pembrolizumab治疗(150 mg静脉滴注1次),治疗后第5日发现肝功能异常,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提示轻至中度急性排斥反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pembrolizumab的药物说明书,诊断为急性免疫性肝炎。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加强免疫抑制治疗,随访8个月患者带瘤生存,但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结论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状态下不宜应用PD-1单克隆抗体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诱发免疫性肝炎的风险。
来氟米特用于抢救性治疗减免免疫抑制剂无效的肾移植术后BK病毒性肾病的体会:附4例报告
范宇, 李纪岗, 钱叶勇, 石炳毅, 解俊杰
2016, 7(1): 48-52,7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09
摘要(100) HTML (96) PDF 34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抢救性应用来氟米特治疗减免免疫抑制剂无效的肾移植术后BK病毒性肾病(BKVN)的临床体会。   方法  4例肾移植术后BKVN受者,于术后第135~737日确诊,病理分期A1期2例、B1期1例、B2期1例。均在减免免疫抑制剂治疗0.5~3.0个月无效后,采用来氟米特抢救性治疗,先予50 mg/d连用3 d,达到有效治疗血药浓度后应用20 mg/d维持,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经过平均6个月(5~7个月)的随访,有效控制BKVN进展者3例,无效者1例(B2期)。服药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肾移植术后BKVN,在减免免疫抑制剂无效时,抢救性应用来氟米特有可能减缓BKVN进展,减少移植肾丢失的发生率。及早发现和诊断BKVN,力求病理学分期较早的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效果较佳。
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器官捐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吴珍, 高玲玲, 陈雪莲, 胡爱玲, 孙启全
2016, 7(1): 53-5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10
摘要(124) HTML (45) PDF 17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器官捐献意愿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流动人口的一般资料及器官捐献意愿、器官捐献知识、器官捐献态度、死亡态度、家庭讨论(器官捐献)意愿等。各变量与流动人口器官捐献意愿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在流动人口中,女性、来源于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4 001~5 000元、有认识器官捐献者或家属、有认识接受器官者或家属的人器官捐献意愿较高(均为P<0.05)。流动人口的器官捐献意愿、器官捐献知识、器官捐献态度、家庭讨论意愿得分分别为(1.95±0.91)分、(5.02±2.40)分、(92.00±16.78)分、(3.98±1.28)分。家庭讨论意愿、器官捐献知识、认同器官捐献价值与器官捐献意愿呈正相关(P<0.05~0.01);阻碍器官捐献原因、死亡恐惧与器官捐献意愿呈负相关(均为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共有5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包括家庭讨论意愿、器官捐献知识、认同器官捐献价值、阻碍器官捐献原因、死亡恐惧。   结论  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器官捐献意愿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家庭讨论意愿、器官捐献知识水平、认同器官捐献价值、阻碍器官捐献原因、死亡恐惧水平是流动人口器官捐献意愿的影响因素。
活体肾移植中单发结石供肾的处理与疗效
陈正, 张磊, 马俊杰, 方佳丽, 李光辉, 徐璐, 赖兴强, 潘光辉
2016, 7(1): 57-6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11
摘要(206) HTML (193) PDF 21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活体肾移植中有单发结石的供肾的处理方法及疗效。   方法  总结3例术前发现单侧肾结石的活体肾移植供肾的处理经验。切取该侧肾脏作为供肾,并在体外行输尿管镜完整取石,之后按常规术式行肾移植术。   结果  3例受体术后均未出现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等早期并发症。3对供、受体分别随访34、45、62个月,行移植肾泌尿系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供体保存肾及受体移植肾均未见新发结石及尿路梗阻表现。所有供、受体肾功能良好。3例供体随访至今,未发现尿常规异常。其中1例受体术后发生IgA肾病,考虑为肾病复发,与结石无关。   结论  对于活体肾移植术中的单发结石,采用供肾切取后体外输尿管镜取石是处理供肾结石的有效方法。
短篇论著
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肝移植术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附1例报告
张静, 张胥丰, 刘学民, 刘正稳, 吕毅
2016, 7(1): 61-6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12
摘要(142) HTML (107) PDF 14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报道1例通过自行服用索非布韦+利巴韦林成功治疗肝移植术后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复发的个案, 为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的治疗提供参考, 以延长移植肝的存活时间, 改善患者的预后。索非布韦+利巴韦林方案能快速有效地降低肝移植术后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定量, 消除病毒对移植肝损伤, 因此可作为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的有效治疗手段, 但仍需密切观察白细胞减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病例报告
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肝衰竭死亡1例报告
关春丽, 张爱东, 韦宏成, 郭军, 陈东晖
2016, 7(1): 64-6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13
摘要(122) HTML (219) PDF 15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病例的临床资料, 总结该病的诊疗经验。患者于肾移植术后半年出现肝功能异常和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 (+), 后期发生肝衰竭, 经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给予抗病毒及人工肝支持等治疗后无效死亡。对于肾移植术前感染HBV的患者, 应严格监测手术前后的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DNA、肾功能、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等指标, 以便能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若监测到肝功能下降, 应立即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
综述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进展
邓陶然, 肖毅
2016, 7(1): 67-7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14
摘要(134) HTML (64) PDF 19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主要后期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是导致非复发性死亡的重要原因。cGVHD的治疗一直是移植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是cGVHD的核心治疗药物, 常联用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NI)作为一线治疗方案。长期激素治疗往往带来严重不良反应, 而新的治疗方法, 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利妥昔单抗、间充质干细胞等可避免广泛的免疫毒性, 有治疗cGVHD的巨大潜力。
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
徐莎莎, 殷蓉, 张峰, 李相成
2016, 7(1): 72-7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15
摘要(73) HTML (50) PDF 22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年来移植后糖尿病(PTDM)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PTDM发生率较高, 多发于术后早期, 其后呈下降趋势, 该病发展具有可逆性。目前PTDM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 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PTDM的主要术前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和基因、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移植前血糖等, 术后影响因素有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等。针对高风险患者, 临床应予早期干预并制定个体化的血糖管理及治疗方案, 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宣传教育方案, 使肝移植患者的血糖维持在稳定的理想状态, 以有效降低PTDM的发生率, 最终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
蒋鹏, 尤剑鹏, 高宏君
2016, 7(1): 78-8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6.01.016
摘要(302) HTML (160) PDF 15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可引起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甚至导致移植肾丢失, 是影响移植肾早期肾功能恢复和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缩短供肾缺血时间、应用抗氧化药物、应用抗炎症药物、缺血预处理、应用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等方面, 对移植肾IRI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