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12卷  第3期

述评
利用综合治疗措施进一步提高肝癌肝移植疗效
汪根树
2021, 12(3): 249-25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01
摘要(695) HTML (268) PDF 136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超标准原发性肝癌(肝癌)病人的肝移植机会、符合标准的肝癌病人等待肝移植期间因肝癌进展脱失和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是当前肝癌肝移植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仑伐替尼等系统治疗药物及其联合其它治疗的综合治疗在晚期肝癌治疗中获得了突破性疗效,也为肝癌肝移植的降期治疗、桥接治疗和肿瘤复发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基于系统治疗药物的综合治疗可能是提高肝癌肝移植疗效的突破点,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介绍了肝癌肝移植的降期治疗、桥接治疗和肿瘤复发防治进展,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评估肝移植供肝质量的临床价值
金洁玚, 任杰
2021, 12(3): 257-26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02
摘要(753) HTML (204) PDF 113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前等待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众多,快速、简便、无创、准确地评估供肝质量,对改善肝移植受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尚没有统一的供肝质量评估标准,大多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包括供者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可在肝移植术前评估供肝质量及预测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肝移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评估供肝血管变异、供肝实质微循环灌注、供肝脂肪变性程度、供肝纤维化程度、供肝体积与质量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进展,为临床供肝质量评估提供更多的方法与思路。
Banff移植病理学
移植肾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病理学
郭晖
2021, 12(3): 262-27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03
摘要(1079) HTML (350) PDF 985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亦称体液性排斥反应,是由抗体、补体等多种体液免疫效应因子参与所致的排斥反应免疫损伤。AMR在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以及慢性排斥反应中均发挥了重要的致病作用。本文对AMR的基本定义、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中AMR病理学的研究历程及其主要成果以及移植肾AMR的主要病变特征进行综述,旨在为准确诊断、及时治疗AMR提供依据,以保障移植肾和受者的长期存活。
专家论坛
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免疫治疗
刘少儒, 许磊波
2021, 12(3): 272-27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04
摘要(1174) HTML (453) PDF 125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原发性肝癌(肝癌)是我国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之一,但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5年生存率不足50%,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受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目前,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但其在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受者中能否应用尚有较多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其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可能会引起急性排斥反应。本文总结了免疫治疗在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受者中的应用进展,以期通过免疫治疗改善肝癌肝移植受者的生存率。
移植前沿
贝拉西普——抗排斥反应战场上的新武器
孙赫, 孙旖旎, 程颖
2021, 12(3): 280-28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05
摘要(1352) HTML (637) PDF 115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贝拉西普作为针对CD28受体的共刺激阻滞剂,已在欧美国家获批并应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贝拉西普已被证实较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可更好地提高受者及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并改善移植物功能,但同时也存在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高的问题。鉴于此,移植工作者尝试优化贝拉西普免疫抑制方案,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诚然,贝拉西普已被证实对于记忆性T细胞的作用欠佳,但因其特异性针对免疫细胞及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在探索新的共刺激分子靶点以优化免疫抑制方案上仍具有潜在价值。本文从共刺激阻滞剂的问世、贝拉西普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引起贝拉西普耐药性排斥反应的“元凶”等方面进行综述。
论著
肌腱蛋白-C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曹薇薇, 杨佩军, 李霄
2021, 12(3): 288-29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06
摘要(455) HTML (122) PDF 399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肌腱蛋白-C(TNC)与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  方法  将6只Brown Norway(BN)大鼠和16只Lewis大鼠分为AR组(Lewis→BN,供、受体各6只)和对照组(Lewis→Lewis,供、受体各5只)。对两组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Banff分级评估排斥活动指数(RAI);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组大鼠移植肝TNC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NC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RAI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大鼠肝移植术后7 d移植肝病理学结果显示AR组RAI评分高于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术后7 d AR组移植肝TNC阳性细胞分布多于对照组;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术后7 d AR组移植肝TNC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t=5.112,P=0.007);ELISA结果显示术后7 d AR组血清TNC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3.152,P=0.012),且血清TNC表达水平与RAI评分呈正相关(r=0.790 9,P=0.004)。  结论  肝移植术后TNC表达水平与AR相关,TNC有可能成为临床肝移植术后早期AR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线粒体转移减轻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单佳柔, 尼贝贝, 李翠平, 徐睿璇, 陈文捷
2021, 12(3): 294-30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07
摘要(465) HTML (134) PDF 906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通过线粒体转移减轻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正常人肝细胞株L02分为空白对照组、氧糖剥夺(OGD)组、实验对照组、L02与HUC-MSC共培养组(L02+HUC-MSC组),其中L02+HUC-MSC组根据L02与HUC-MSC不同共培养比例分为10:1共培养组(A组)、4:1共培养组(B组)、2:1共培养组(C组)、1:1共培养组(D组)和1:2共培养组(E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02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相对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02的MitoTracker阳性率;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UC-MSC向L02转移线粒体的情况。  结果  OGD组L02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ROS相对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均为P < 0.05);与OGD组比较,B、C、D、E组L02细胞凋亡率均降低(均为P < 0.05),E组L02细胞内ROS相对量降低(P < 0.05)。A组L02的MitoTracker阳性率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均较实验对照组增加(均为P < 0.05),并呈浓度依赖性。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线粒体通过隧道纳米管(TNT)从HUC-MSC向L02转移。  结论  HUC-MSC可通过细胞间直接转移线粒体的方式减轻肝细胞IRI后细胞凋亡和降低细胞内ROS水平。
不同抗肿瘤治疗方法对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比较
王媒西, 赵圆圆, 杨博, 魏来, 陈栋, 蒋继贫, 陈知水
2021, 12(3): 302-30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08
摘要(374) HTML (185) PDF 98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抗肿瘤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肝癌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及复发转移情况。比较不同抗肿瘤治疗方法治疗复发转移受者的效果。  结果  65例受者(44.8%)发生了复发转移,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其中1例复发后再次行肝移植,因肠穿孔死亡;24例(37%)接受靶向药物治疗,中位带瘤生存期为22个月;11例(17%)接受放射治疗(放疗)或化学药物治疗(化疗),中位带瘤生存期为11个月;9例(14%)接受局部治疗(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中位带瘤生存期为8个月;20例(31%)未接受抗肿瘤治疗,中位带瘤生存期为3个月。接受抗肿瘤治疗受者的带瘤生存期较未接受抗肿瘤治疗受者延长(P < 0.001);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受者的带瘤生存期较接受其他抗肿瘤治疗受者延长(P=0.03);接受局部治疗和放、化疗受者的带瘤生存期较未接受抗肿瘤治疗受者延长(P=0.004)。  结论  对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受者,首选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对于无法接受局部治疗的多灶性肿瘤,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的受者带瘤生存期最长,放、化疗亦能延长复发转移受者的生存期。
微血管侵犯对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王建丰, 曾凯宁, 李海波, 邓宜南, 张英才, 张彤, 易述红, 汪根树, 杨扬, 陈规划
2021, 12(3): 309-31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09
摘要(369) HTML (294) PDF 99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7例肝癌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MVI阳性组(64例)和MVI阴性组(113例)。比较MVI阴性组和MVI阳性组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癌肝移植受者的预后及危险因素。  结果  177例受者中,64例(36.2%)MVI阳性,113例(63.8%)MVI阴性。与MVI阴性受者相比,MVI阳性受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低、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高、肿瘤最大直径大、肿瘤数量多、伴卫星灶多、不符合米兰标准的例数多(均为P < 0.05)。肝癌肝移植受者1、3、5年累积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80.2%、62.1%、58.5%和66.3%、57.5%、51.2%。MVI阳性受者的1、3、5年OS和RFS分别为70%、39%、35%和53%、39%、33%,低于MVI阴性受者的86%、75%、72%和73%、68%、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8 cm、术前AFP水平≥20 ng/mL、肿瘤中低分化和MVI阳性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 < 0.05),MVI阳性、肿瘤中低分化以及术前未降期成功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 < 0.05)。  结论  MVI对预测肝癌肝移植受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危险因素分析
熊睿, 丁利民, 杨华, 李新长
2021, 12(3): 317-32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10
摘要(683) HTML (178) PDF 99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防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2例保留规律随访资料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BK病毒DNA载量分为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35例)和非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227例)。总结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受者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262例肾移植受者中,35例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发生率为13.4%。发生中位时间181(126,315)d,发生率在移植术后6个月内最高,6个月至2年逐渐降低,2年后有所回升。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史、急性排斥反应(AR)、捐献类型及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均为P <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AR及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ATG治疗史、发生AR、发生DGF以及捐献类型为DBCD的受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低于无ATG治疗史、无发生AR、无发生DGF及其他捐献类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和活体器官捐献]的受者(均为P < 0.05)。  结论  DBCD、AR及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此类受者的术后监测并给予早期干预可能是预防BKVAN的有效方式。
超声造影早期检出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改善肝移植术后胆道缺血预后的初步探讨
林跃君, 郑博文, 吴涛, 周慧超, 廖梅, 吕艳, 何玉婷, 任杰
2021, 12(3): 324-32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11
摘要(269) HTML (140) PDF 527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早期检出联合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缺血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肝移植术后4周内CEUS提示胆道缺血且术后1年内确诊为非吻合口胆管狭窄(NAS)受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治疗组4例,行常规治疗,治疗方式包括护肝、利胆、介入治疗等; MSC治疗组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于CEUS提示胆道缺血后1、2、4、8、12和16周接受MSC静脉输注。分析两组受者肝移植术后1年内介入治疗情况和预后。  结果  MSC治疗组2例受者需接受介入治疗,首次治疗时间为肝移植术后7~9个月,治疗次数1~2次; 常规治疗组所有受者均需接受介入治疗,首次治疗时间早于MSC治疗组,为术后1~3个月,治疗次数2~6次。肝移植术后1年内,MSC治疗组2例受者发生弥漫性胆管损伤,未发生移植物失功; 常规治疗组所有受者均发生弥漫性胆管损伤,2例受者发生移植物失功。  结论  应用CEUS早期检出肝移植术后胆道缺血并进行MSC治疗可延缓并减少NAS介入治疗需求,改善受者预后。
肾移植受者发生移植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陈荣鑫, 赖兴强, 张磊, 方佳丽, 徐海林, 刘路浩, 张鹏, 吴佳林, 曹米布, 马俊杰, 陈正
2021, 12(3): 329-33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12
摘要(365) HTML (151) PDF 107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发生移植后糖尿病(PTDM)的危险因素,建立PTDM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915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否发生PTDM,分为PTDM组(78例)和非PTDM组(837例)。收集受者的主要指标,对肾移植受者发生PTDM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建立PTDM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价值。  结果  糖尿病家族史、体质量指数(BMI)、术前餐后2 h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是肾移植受者发生PTDM的独立危险因素。PTDM预测模型为logit(P)=2.199×糖尿病家族史(有=1,无=0)+0.109×BMI+0.151×餐后2 h血糖(mmol/L)+0.508×糖化血红蛋白(%)-9.12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4种预测因子预测肾移植受者发生PTD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95%可信区间(CI)0.786~0.873],界值为0.0608,灵敏度为0.821,特异度为0.700,约登指数为0.521(P < 0.05)。  结论  糖尿病家族史、BMI、术前餐后2 h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是肾移植受者发生PTDM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4种预测因子的PTDM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综述
胰岛细胞封装技术的研究进展
杨继建, 黄庆先, 陈丽
2021, 12(3): 336-34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13
摘要(531) HTML (310) PDF 90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治疗极具挑战性。虽然药物降糖具有一定疗效,但存在血糖波动的危险,1型糖尿病的临床治愈仍难以实现。胰岛细胞移植是解决胰岛素注射引起的血糖波动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在胰岛细胞移植的临床实践中存在受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移植后胰岛细胞大量丢失等问题,目前并未在临床广泛使用。胰岛细胞封装技术可减少胰岛细胞丢失,减少或消除排斥反应,是提高胰岛细胞存活率的关键环节。本文简要回顾了胰岛细胞封装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胰岛细胞封装技术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研究加以展望,旨在为促进胰岛细胞移植的发展提供参考。
肝内胆管癌肝移植及其综合治疗
吴凤东, 史斌
2021, 12(3): 344-35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14
摘要(658) HTML (345) PDF 86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是治疗肝内胆管癌(ICC)的有效手段,由于ICC侵袭性强、易淋巴结转移,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率较高,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直径≤2 cm的单发ICC肝移植效果良好,进展期ICC则需先进行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在内的新辅助治疗,根据新辅助治疗的反应决定是否进行肝移植,并于术后进行个体化辅助治疗。目前已经发现多个胆管癌基因突变靶点及靶向治疗药物。肝移植术前、术后辅以综合治疗可拓展ICC肝移植的适应证,改善受者预后。本文从ICC肝移植治疗、ICC肝移植术前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以及ICC靶向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及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欧志宇, 贺裕, 苗芸
2021, 12(3): 351-35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15
摘要(1441) HTML (583) PDF 97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从健康人血浆中分离得到的免疫球蛋白(Ig),其主要成分是IgG。IVIG作用机制复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如IgG的Fc段与多种Fc段γ受体(FcγR)结合调控炎症反应以及自身抗体代谢,IgG的Fab段中和多种抗原和其它分子,IVIG还可以阻碍补体激活、影响免疫细胞间抑炎和促炎平衡。IVIG在疾病治疗中常通过多种机制同时发挥作用,并在不同疾病中以某一种机制为主。IVIG在肾移植中常用于致敏患者的脱敏治疗、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以及部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对IVIG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肺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胡春兰, 于慧智, 王净, 李小杉, 胡春晓
2021, 12(3): 357-36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16
摘要(455) HTML (233) PDF 88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唯一有效方式,但肺移植受者的早期预后远不如其他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其中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GD)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PGD是肺移植术后早期发生的一种急性肺损伤,是导致肺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移植受者术后PGD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供者、受者、手术等多方面。本文对肺移植术后发生PGD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葫芦巴碱调节肾移植术后代谢紊乱的应用前景
黎忠大, 刘东, 王晓, 庄锦炀
2021, 12(3): 363-36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3.017
摘要(357) HTML (155) PDF 89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肾移植术后易发生糖、脂质等代谢紊乱,导致移植肾功能障碍及长期存活率降低。葫芦巴碱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生物碱,具有改善糖、脂质等代谢紊乱的作用,可减轻肾脏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肾功能。因此,葫芦巴碱可能是调节肾移植术后代谢紊乱的潜在药物。本文对葫芦巴碱与糖代谢紊乱、脂质代谢紊乱、其他代谢紊乱及葫芦巴碱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旨在为改善肾移植术后代谢紊乱、提高肾移植受者及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