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12卷  第6期

述评
肺移植免疫学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肖漓, 解立新, 石炳毅
2021, 12(6): 637-64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01
摘要(1122) HTML (324) PDF 640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器官移植受者的生存质量与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与其他实体器官移植相比,肺移植受者的长期预后较差,其涉及的免疫学机制更为复杂,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此,深入了解同种异体肺移植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免疫学机制对于改善肺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尤为重要。本文从肺脏免疫细胞组成的独特性、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特点、肺移植病原体感染的早期预警和鉴别诊断以及肺移植相关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同种异体肺移植涉及免疫学相关的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进展,旨在阐述肺移植的免疫学特点,为临床提高肺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率以及移植物失功的防治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
肾移植排斥反应免疫风险评估与监测
郑瑾, 薛武军
2021, 12(6): 643-65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02
摘要(870) HTML (186) PDF 826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目前移植肾早期存活率及功能恢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仍有待改善。免疫因素所引发的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及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仍是导致移植肾衰竭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对肾移植受者等待移植期间、肾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阶段的免疫风险评估及监测内容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肾移植术前受者体内预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和非HLA抗体、HLA匹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免疫记忆细胞等的评估,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进行移植肾程序性活组织检查,HLA抗体和非HLA抗体及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的监测,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及监测方案,预防排斥反应发生,及时发现和诊断排斥反应,根据免疫监测结果避免无效治疗或过度治疗,从而优化移植物长期存活。
指南与共识
器官和组织捐献家属沟通专家共识
器官和组织捐献家属沟通专家共识编写组
2021, 12(6): 651-66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03
摘要(1207) HTML (299) PDF 1158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家属沟通是器官和组织捐献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捐献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更好地帮助潜在器官和组织捐献者家属了解法律赋予的器官捐献自主选择权利,提升家属沟通效率,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同时帮助相关从业者长期保持专业的工作状态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分享和总结各地最佳临床经验,共同商议并解决目前家属沟通面临的困难,在多方专家的共同参与下,特制订《器官和组织捐献家属沟通专家共识》。本共识以器官和组织捐献家属沟通的关键问题为导向,查阅相关文献,经多学科专家编写,并通过德尔菲投票方法达成共识,形成18个器官和组织捐献家属沟通关键元素及推荐建议,以期为器官和组织捐献家属沟通工作提供指引。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进行中英文注册。

Banff移植病理学
移植心脏病理学诊断标准及其进展
郭晖
2021, 12(6): 662-67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04
摘要(728) HTML (84) PDF 1426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心脏移植外科技术的提高和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心脏移植例数和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显著提升。然而在心脏移植术后的不同阶段,仍然可出现移植心脏右心室衰竭、缺血- 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Quilty病变”、感染和以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TCAD)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等一系列并发症。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EMB)技术的应用使得包括排斥反应在内的移植心脏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学特征得以观察和掌握,并成为移植心脏并发症最为准确的诊断手段。本文对移植心脏病理学研究的简史、心脏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其诊断标准以及移植心脏排斥反应诊断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使更多的心脏移植受者受益。
专家论坛
高致敏肾移植受者脱敏治疗的研究进展
徐岳, 胡小鹏
2021, 12(6): 676-68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05
摘要(581) HTML (258) PDF 580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致敏在过去被认为是肾移植的禁忌证,在过去的30年中,随着脱敏治疗策略和免疫抑制剂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致敏患者跨过了这一障碍。然而,高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仍面临着较高的超急性排斥反应以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制约着高致敏患者肾移植手术的成功及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寻找切实有效的脱敏治疗方案是目前器官移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目前的脱敏治疗策略、用于脱敏治疗的新型制剂以及脱敏治疗的获益与风险进行综述,对目前脱敏治疗的方法以及脱敏治疗未来的方向进行讨论,旨在为跨越免疫屏障、提高高致敏患者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及术后受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肾移植免疫诱导方案临床应用进展
何龙, 王博谦
2021, 12(6): 682-68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06
摘要(552) HTML (273) PDF 545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和免疫抑制方案的优化,肾移植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率显著提高,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但是标准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抗代谢药物+ 糖皮质激素)仍无法有效控制移植肾排斥反应,因此提出在移植前进行免疫诱导方案。免疫诱导治疗可推迟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应用时间,降低其使用剂量,减少术后短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改善受者中远期预后。本文将从单克隆抗体为主的免疫诱导方案、多克隆抗体为主的免疫诱导方案以及间充质干细胞为主的免疫诱导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优化肾移植选择免疫诱导方案提供参考。
移植前沿
枯否细胞极化状态在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刘涛, 李金政
2021, 12(6): 687-69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07
摘要(707) HTML (196) PDF 480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逐渐提高,然而术后长期免疫耐受的建立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枯否(Kupffer)细胞是一种组织驻留型巨噬细胞,常驻于肝脏当中,其可在肝移植术后向着不同方向极化,形成M1型Kupffer细胞和M2型Kupffer细胞。M1型Kupffer细胞具有促炎功能,M2型Kupffer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抑制M1型Kupffer细胞数量和功能,或者促使M2型Kupffer细胞数量增加和功能增强,有助于免疫耐受的建立。Kupffer细胞的极化受到诸多细胞因子和信号的调节,这为通过干预Kupffer细胞极化来建立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疗法提供了机会。本文将就Kupffer细胞极化状态与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关系、Kupffer细胞极化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建立肝移植免疫耐受提供参考。
论著
肝移植对胆道闭锁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
宋伟, 孙丽莹, 朱志军, 魏林, 曲伟, 曾志贵
2021, 12(6): 692-69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08
摘要(212) HTML (56) PDF 749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研究肝移植对胆道闭锁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收集16例胆道闭锁儿童肝移植术前、术后6个月的粪便样本及肝功能指标等临床数据,10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粪便样本进行DNA提取和宏基因组测序,采用R语言等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分析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物种结构及功能组成的改变情况,检测胆道闭锁儿童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恢复的程度,分析肠道菌群与肝功能指标间的关系。  结果  肝移植术后,胆道闭锁儿童肠道菌群的物种数量增加。胆道闭锁儿童肝移植术前肠道菌群以机会致病菌为主,移植术后机会致病菌丰度下降,产短链脂肪酸菌丰度升高(均为P < 0.05)。肝移植术后,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代谢通路增强,而细菌感染、免疫系统疾病、药物抵抗等相关代谢通路减弱。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移植术后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仍存在差异物种。胆道闭锁儿童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均为P < 0.000 1)。肠道有益菌的丰度与肝功能指标呈负相关,而机会致病菌丰度与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均为P < 0.05)。  结论  肝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著改善胆道闭锁儿童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组成。
供者来源性感染对肾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
张飞, 廖贵益
2021, 12(6): 700-70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09
摘要(314) HTML (84) PDF 622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供者来源性感染(DDI)对肾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及其148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灌洗液培养结果,将受者分为供肾灌洗液培养阳性组(阳性组,92例)和供肾灌洗液培养阴性组(阴性组,56例),根据受者是否发生DDI,分为DDI组(19例)和未发生DDI组(129例)。分析供肾灌洗液培养阳性菌株分布及构成比,总结受者术后感染情况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发生DDI组与未发生DDI组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分析DDI受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  148例肾移植受者中,92例供肾灌洗液培养阳性,共分离出病原菌13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41.2%(54/131),革兰阴性杆菌占48.9%(64/131),真菌占9.9%(13/131)。148例受者中52例发生感染,其中阳性组有45%(41/92)的受者发生感染,阴性组有20%(11/56)的受者发生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52例感染受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手术部位,其次为泌尿系统。共有19例受者发生DDI,发生率为12.8%,病死率为16%,与未发生DDI组受者比较,DDI组受者移植物丢失率和病死率更高、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8例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传播感染受者应用替加环素和(或)多黏菌素、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后有3例死亡,3例行移植肾切除;另外8例发生CRKP传播感染受者中,2例单独应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3例应用CAZ-AVI联合碳青霉烯类药物,3例先应用替加环素联合碳青霉烯类药物,而后应用CAZ-AVI进行挽救性治疗,经过治疗后受者均长期存活。  结论  DDI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早期针对性抗菌治疗有着积极作用。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福建省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满意度研究
黄山, 魏琴
2021, 12(6): 707-71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10
摘要(221) HTML (125) PDF 580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福建省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满意度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  方法  以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福建省在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满意度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总满意度各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分析工作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总满意度为(2.9±0.8)分,总体偏低,其中工作本身提升满意度为(4.7±1.3)分,工作薪酬福利满意度为(2.0±1.4)分,工作沟通满意度为(2.0±1.3)分。工作薪酬福利满意度与工作沟通满意度呈正相关(r=0.653,P < 0.05)。多重因素在工作满意度上存在差异,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总满意度与性别、工作性质、工作年限、月平均收入、年龄、学历、岗位性质有关。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福建省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满意度偏低,建议从政府和医院等不同层面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一步完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相关保障政策。
儿童肾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和心理状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苗苗, 朱有华, 赵闻雨, 王凤娇, 濮世俊, 李烟花
2021, 12(6): 713-71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11
摘要(277) HTML (90) PDF 568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肾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和心理状况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96例儿童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儿童生存质量量表(PedsQLTM3.0)评估其生存质量,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评估其心理状况,对儿童肾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和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儿童肾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总分为(71±14)分,困难总分为(12.4±5.8)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后体质量指数(BMI)和肾移植术后并发症是儿童肾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总分的影响因素(均为P < 0.05);性别、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和肾移植术后随访时间是儿童肾移植受者困难总分的影响因素(均为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后BMI、肾移植术后并发症、肾移植前透析种类是儿童肾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性别、肾移植术后并发症、肾移植术后随访时间是儿童移植受者术后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均为P < 0.05)。  结论  儿童肾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和心理状况较好,临床中应重点关注女性、术后BMI偏低、肾移植术后出现并发症及肾移植术后随访时间较短的患儿,预防性给予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
肝移植术后复杂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多学科综合诊疗
黄鹤宇, 孙晓东, 陈玉国, 夏旭翔, 吕国悦
2021, 12(6): 720-72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12
摘要(334) HTML (97) PDF 681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学科综合诊疗(MDT)在肝移植术后复杂胆汁淤积型肝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2020年6月23日收治的1例肝移植术后复杂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病例进行MDT讨论,明确病因及治疗策略,并总结MDT在肝移植术后复杂胆汁淤积型肝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结果  患者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先后明确诊断为胆道狭窄、排斥反应及胆道感染,内镜逆行胰胆管成像(ERCP)支架内外双引流、糖皮质激素冲击、抗感染等治疗效果不佳。经MDT讨论,明确诊断为肝移植术后复杂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建议在病理辅助排除排斥反应基础上优化免疫抑制方案,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并预防可能伴随出现的药物性肝损伤。后患者恢复良好,治愈出院。  结论  肝移植术后复杂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病因复杂,病情动态变化,通过MDT讨论可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和加强对诊治思路的梳理,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生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动物模型构建的初步研究
张国强, 李世朋, 李煜, 王峰, 唐华侨, 张志, 王有财, 刘英俊, 王刚成
2021, 12(6): 727-73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13
摘要(371) HTML (112) PDF 600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构建新生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模型,探讨其可行性和潜在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9只野生型同胎新生健康杜洛克猪,其中1只为对照(p6307),6只为胰岛移植供体,2只为胰岛移植受体(p6210、p6207)。新生猪胰岛分离、体外培养分化后,行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术,术后给予他克莫司(Tac)联合西罗莫司免疫抑制治疗。术后监测移植受体的体质量、血糖、血清肌酐水平,术后4周和8周分别处死受体新生猪p6210和p6207、对照新生猪,获取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物进行病理学染色和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  结果  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术后,受体新生猪的体质量增长相对于对照新生猪明显减慢,并间断性伴有纳差、腹泻等症状;而受体新生猪的血糖、血清肌酐水平相较于术前及对照新生猪无明显变化。受体新生猪p6210肾包膜下可见明显的胰岛团块,病理学染色和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证实胰岛团块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而受体新生猪p6207肾包膜下未见明显的胰岛团块,病理学染色未见明显胰岛团块,考虑该受体新生猪发生胰岛移植排斥反应导致胰岛定植失败。  结论  新生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是可行的,为下一步构建用于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的猪胰岛-肾复合供体器官提供前期铺垫。
青蒿琥酯通过NLRP3炎症小体抑制细胞焦亡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袁强, 申开文, 张瑞波, 王强, 吴玉婷, 沈俊
2021, 12(6): 733-74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14
摘要(394) HTML (77) PDF 733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究青蒿琥酯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I组)、低剂量青蒿琥组(ART-L组)、高剂量青蒿琥酯组(ART-H组)和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组(INF39组),每组5只。分析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及肾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IL-1β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I组Scr和BUN水平升高,肾组织损伤较重,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表达水平升高,肾损伤分子(KIM)-1及焦亡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Gasdermin D(GSDMD)、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与IRI组比较,ART-L组、ART-H组和INF39组Scr和BUN水平均下降,肾组织损伤均较轻,TNF-α、IL-6、IL-1β表达水平均降低,KIM-1、NLRP3、Caspase-1、GSDMD、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   结论  青蒿琥酯可抑制NLRP3炎症小体诱导的细胞焦亡,减少肾IRI后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肾IRI。
综述
个体化免疫诱导方案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朱焓, 徐鸿, 梁国标
2021, 12(6): 741-74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15
摘要(397) HTML (327) PDF 727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较高,严重影响受者的生存质量。2009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建议将免疫诱导药物纳入肾移植术前免疫诱导方案中,其目的就是针对这一关键时期提供一定强度的免疫抑制,从而有效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目前全球各移植中心对于免疫诱导药物的选择及其有效性、安全性仍不确定。本文通过汲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单克隆抗体包括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阿伦单抗、利妥昔单抗及多克隆抗体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术前免疫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推动肾移植免疫诱导药物的个体化选择,提高受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胆道损伤的研究进展
代鑫, 程龙, 王强, 骆助林, 汪涛
2021, 12(6): 748-75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16
摘要(226) HTML (42) PDF 581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前,缺血性胆道损伤(ITBL)的临床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内镜治疗等方法为主,具有治疗策略单一、治疗方法难度大和医疗费用高的缺点,亟需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策略。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作用等特性,已然成为再生医学中组织和器官修复的潜在种子细胞。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MSC移植到ITBL动物模型后,不但可归巢到损伤区域,而且可通过抗凋亡、促血管新生等作用促进损伤胆道组织的修复,这表明MSC移植有望成为治疗ITBL的新策略。本文对MSC的生物学特性、MSC移植治疗ITBL的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前景
王欢, 周文涛, 刘嘉馨, 王红
2021, 12(6): 754-76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17
摘要(342) HTML (46) PDF 704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高质量的供器官对于移植成功至关重要,但随着肾衰竭患者的增多,标准供者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移植需求,边缘供肾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这也对现有供肾保存方法提出了挑战。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影响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对移植物的长期存活产生有害影响。现有研究发现,血红蛋白类氧载体(HBOC)能够减轻肾移植过程中的IRI,有效改善供肾保存质量,延长供肾保存时间。本文综述了HBOC在肾移植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改善供肾保存方法、提高供肾质量、改善受者预后提供参考。
DAMP与NET在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新进展
邹志锐, 满江位, 杨立
2021, 12(6): 761-76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18
摘要(426) HTML (295) PDF 586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继发于器官移植、急性肾损伤、心肌梗死等众多病理过程中,显著增加了疾病严重程度与患者病死率。无菌性炎症是IRI的重要机制之一。细胞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是介导无菌性炎症的重要物质,其释放到胞外,通过与模式识别受体(PRR)结合,可有效激活免疫系统,启动并维持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由中性粒细胞释放的以DNA为骨架,含有组蛋白与众多颗粒蛋白的网状结构。近些年研究发现,DAMP与NET可通过无菌性炎症加剧IRI。本文回顾了DAMP、NET及其相互关系在IRI中的相关研究,对于理解IR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研究相应的防治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EB病毒相关性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相关进展
艾亮, 张盛, 王强, 李夏, 成柯
2021, 12(6): 767-77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1.06.019
摘要(241) HTML (186) PDF 610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一系列异质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也是儿童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超过70%的PTLD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有关,EBV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也是儿童器官移植术后的主要恶性肿瘤。EBV相关性PTLD在儿童实体器官移植中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主要由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所致,但具体发生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在EBV相关性PTL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开发生物标志物以实现指导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综述实体器官移植EBV相关性PTLD的发生情况及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开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