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13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指南与共识
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康复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移植免疫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器官移植康复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
2022, 13(5): 543-55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01
摘要(1078) HTML (172) PDF 1228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尽管肝移植能治愈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但ACLF患者在肝移植围手术期面临多器官系统衰竭和术后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移植疗效。近年来,急危重症、肝病和外科领域的早期康复使得患者器官储备功能和手术耐受能力显著提升,术后生存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些理念也在ACLF肝移植围手术期得到很好的实践。为此,在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移植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器官移植康复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的共同倡导下,通过文献证据总结,结合临床最佳实践,对肝移植围手术期综合康复措施进行了广泛探讨,在心肺和躯体康复的评估、干预以及其实施安全性达成了一定共识,为肝脏内科、移植科和重症医学科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述评
成人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
张佳斌, 栗光明
2022, 13(5): 555-56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02
摘要(309) HTML (86) PDF 633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和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并逐渐取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成人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已很少发生,但术后血栓形成、吻合口狭窄等血管并发症在活体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受者中仍较为常见,治疗不当可导致移植物丢失和受者死亡。笔者从事肝移植工作多年,见证了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从肝动脉并发症、门静脉并发症、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评述不同血管并发症的诊治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移植物和受者生存率,促进临床肝移植的发展提供参考。
专家论坛
肝癌肝移植手术前后靶向及免疫治疗的指征及时机探讨
李克跃, 魏国微, 黎涛, 王春林, 汤可立, 张毅, 刘延
2022, 13(5): 561-56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03
摘要(454) HTML (226) PDF 851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是治疗早期肝细胞癌(肝癌)的重要措施之一,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严重影响了受者的长期生存率。靶向及免疫治疗在降低肝癌分期、控制疾病进展、降低复发率、延长寿命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靶向及免疫治疗在肝癌肝移植受者中的使用目前仍未形成共识,包括靶向及免疫治疗使用的指征、时机及剂量等。本文对肝癌肝移植手术前后靶向及免疫治疗的指征及时机等展开综述,阐述相关临床进展,旨在为改善肝癌肝移植受者的生存提供参考。
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常见胆道并发症的诊疗
胡鑫文, 李亭
2022, 13(5): 569-57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04
摘要(302) HTML (299) PDF 828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由于外科技术、供者选择、器官保存和运输、免疫抑制药、围手术期管理的长足发展,肝移植总体手术并发症明显下降,但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当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仍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重要原因,关于胆道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仍存在争议,也是近年来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尝试对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新突破和进展进行总结,为进一步解决胆道并发症相关临床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劈离式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
李川, 赖彦华
2022, 13(5): 577-58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05
摘要(286) HTML (69) PDF 764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在肝源短缺的背景下,劈离式肝移植实现了“一肝两用”的目的,有效缓解了供肝短缺的现状,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且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的进步,劈离式肝移植可获得接近全肝移植的预后。但劈离式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技术要求更高,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大,并有可能将1个高质量的供肝转化为2个边缘供肝,影响肝移植手术的开展。本文就术前评估、受者管理及术后并发症管理等方面探讨劈离式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管理,为促进临床劈离式肝移植的发展,改善劈离式肝移植受者预后提供参考。
肾移植术后IgA肾病复发
张寅生, 彭形彤, 杨庭楷, 邢家利, 文进, 纪志刚
2022, 13(5): 583-59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06
摘要(820) HTML (180) PDF 871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IgA肾病(IgAN)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肾移植是IgAN导致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肾移植术后仍存在IgAN复发风险。目前有关肾移植术后IgAN复发的相关研究进展缓慢。IgAN复发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病理表现不具备特异性,确诊仍依赖于肾活组织检查,且尚未见有效的复发性IgAN防治方案。本文主要从肾移植术后IgAN复发的发病机制、诊断、危险因素及治疗手段等方面介绍肾移植术后IgAN复发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肾移植术后IgAN复发的防治提供参考,改善肾移植受者的预后。
STING信号通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胡浩然, 徐健, 周浩明
2022, 13(5): 591-59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07
摘要(560) HTML (113) PDF 633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器官移植、外科手术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器官或组织缺血期发生缺氧损伤,恢复灌注后损伤反而进一步加重。缺血-再灌注诱发组织细胞损伤,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进一步通过模式识别受体激活多种免疫细胞,导致无菌性炎症,加重组织损伤。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GAS)作为模式识别受体中的重要成员,可激活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在先天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GAS-STING信号通路在器官IRI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针对STING信号通路及其在不同器官IRI中的作用和机制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论著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口狭窄的综合微创治疗效果:单中心60例分析
田文杰, 董鼎辉, 郝杰, 陶杰, 杨雪, 田敏, 刘学民, 王博, 孙昊, 吕毅, 李宇
2022, 13(5): 597-60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08
摘要(207) HTML (140) PDF 827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为主的综合微创方案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口狭窄(BAS)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肝移植术后BAS受者的资料,其中男54例,女6例,年龄(48±10)岁。首先采用ERCP治疗,成功后放置胆道塑料或金属支架,失败者选择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会师法或经口单人操作胆道镜(SpyGlass)通过狭窄,以上均失败者则进行磁吻合再通法或其他特殊方法。总结肝移植术后BAS的发生及治疗情况,分析治疗结果、脱支架情况及复发情况。  结果  肝移植术后发生BAS的中位时间为8(4,13)个月,术后1年内、1~2年及2年以上诊断BAS的受者分别为39例、16例及5例。60例肝移植术后BAS受者均得到成功救治,其中56例首先进行ERCP,41例完成BAS治疗,成功率为73%,导丝不能通过是ERCP失败的主要原因;PTCD、SpyGlass及磁吻合再通法的成功率分别为5/9、5/7及7/8;2例通过经皮胆道镜导丝钝头突破技术和胆道十二指肠内瘘口放置支架治疗成功。38例经过3(3,4)次ERCP、13(8,18)个月支架留置后达到脱支架标准,其中塑料支架25例,金属支架13例,塑料支架留置时间较金属支架长(P < 0.05)。6例在脱支架后12(8,33)个月狭窄复发,复发率为16%。复发者再次ERCP治疗,5例成功脱支架无复发。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狭窄诊断时间迟、脱支架前ERCP治疗次数多是BA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 < 0.05)。  结论  以ERCP为主的综合微创方案可提高肝移植术后BAS治疗成功率,远期效果满意,BAS诊断时间迟、脱支架所需ERCP次数多是BA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肝移植治疗儿童急性肝衰竭:单中心8年治疗经验
刘颖, 孙丽莹, 朱志军, 魏林, 曲伟, 曾志贵
2022, 13(5): 605-61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09
摘要(246) HTML (97) PDF 568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儿童急性肝衰竭(ALF)的疗效。  方法  收集行肝移植的15例ALF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同期儿童肝移植受者中ALF所占比例,分析ALF患儿肝移植手术特点、术后并发症及治疗转归情况。  结果  同期儿童肝移植受者中ALF占2.0%(15/743)。15例ALF患儿均急性起病,多数伴有发热、腹泻、进行性皮肤及巩膜黄染加重。13例患儿术前合并肝性脑病(其中6例为4期脑病),2例患儿术前合并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10例患儿行亲属供肝的活体肝移植,4例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1例行多米诺供肝辅助性肝移植。15例患儿中,12例供、受者血型相同,1例血型相容,2例跨血型。15例患儿中,有1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术后并发脑水肿5例,其中4例死于弥漫性脑水肿,另1例为持续植物状态(睁眼昏迷)。术后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5例,2例术后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行骨髓移植治疗后生存,1例死于CMV性肝炎、病毒性脑炎,2例死于弥漫性脑水肿。1例患儿术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行骨髓移植后死于感染性休克。存活的9例患儿随访期间肝功能良好。  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儿童ALF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脑水肿是ALF患儿肝移植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积极行降颅压、改善脑代谢及血液净化等治疗。在ALF患儿出现不可逆性神经系统损害前尽早行肝移植手术,有望延长患儿的生存期和改善其长期预后。
ALBI和EZ-ALBI评分对肝衰竭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的预测价值
杨程凯, 许嘉绵, 王华翔, 吕立志, 江艺, 吴爱平
2022, 13(5): 611-61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10
摘要(254) HTML (82) PDF 651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及简易白蛋白-胆红素(EZ-ALBI)评分对肝衰竭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生存(术后3个月)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肝衰竭并接受肝移植治疗的137例受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确定术前ALBI、EZ-ALBI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预测肝衰竭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生存的最佳截取值,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肝衰竭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不同ALBI和EZ-ALBI水平对肝衰竭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ALBI、EZ-ALBI和MELD评分的最佳截取值分别为0.21、-19.83和24.36,AUC分别为0.706、0.697和0.68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丙氨酸转氨酶(ALT)≥5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60 U/L、ALBI评分≥0.21和EZ-ALBI评分≥-19.83是肝衰竭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均为P <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LBI评分≥0.21是肝衰竭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根据ALBI评分的最佳截取值进行分组,ALBI < 0.21组(46例)和ALBI≥0.21组(91例)的早期生存率分别为93.5%和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EZ-ALBI评分的最佳截取值进行分组,EZ-ALBI < -19.83组(60例)和EZ-ALBI≥-19.83组(77例)的早期生存率分别为88.3%和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术前ALBI评分对于肝衰竭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生存情况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以作为选择肝移植受者的参考指标。
烟酰胺单核苷酸通过Sirt3减轻心脏死亡供肝诱导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贾志兴, 程颖, 李慧源, 贾德功
2022, 13(5): 618-62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11
摘要(538) HTML (123) PDF 826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诱导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通过“磁环+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原位肝移植组(OLT组)、NMN处理+原位肝移植组(NMN组)、NMN+去乙酰化酶-3(Sirt3)抑制剂(3-TYP)+原位肝移植组(NMN+3-TYP组)。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肝细胞凋亡情况,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测定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检测肝组织Sirt3、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Parkin、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M20)表达水平。分析各组大鼠术后生存情况。  结果  与Sham组比较,OLT组ALT、AST水平升高;与OLT组比较,NMN组ALT、AST水平均下降;与NMN组比较,NMN+3-TYP组ALT、AST水平升高(均为P < 0.05)。Sham组大鼠肝组织结构基本正常;OLT组大鼠肝组织可见明显的淤血、空泡变性和肝细胞坏死等病理改变。OLT组Suzuki评分、细胞凋亡率较Sham组升高;NMN组Suzuki评分、细胞凋亡率较OLT组降低;NMN+3-TYP组Suzuki评分、细胞凋亡率较NMN组升高(均为P < 0.05)。与Sham组比较,OLT组SOD含量下降,MDA含量升高;与OLT组比较,NMN组SOD含量升高,MDA含量下降;与NMN组比较,NMN+3-TYP组SOD含量下降,MDA含量升高(均为P < 0.05)。与Sham组比较,OLT组Sirt3、TOMM20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INK1、Parkin、LC3Ⅱ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与OLT组比较,NMN组Sirt3、PINK1、Parkin、LC3Ⅱ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TOMM20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与NMN组比较,NMN+3-TYP组PINK1、Parkin、LC3Ⅱ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TOMM20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均为P < 0.05)。Sham组、OLT组、NMN组、NMN+3-TYP组大鼠术后7 d生存率分别为100%、50%、75%、58%。  结论  NMN可通过上调Sirt3,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及诱导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减轻肝IRI,从而对心脏死亡供肝发挥保护作用。
末端岩藻糖基化抑制剂对环孢素诱导的肾脏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毛凯锋, 罗嘉亮, 林芬望, 左大明, 叶俊生
2022, 13(5): 626-63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12
摘要(279) HTML (98) PDF 859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末端岩藻糖基化抑制剂2-脱氧-D-半乳糖(2-D-gal)对环孢素(CsA)诱导的肾脏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将15只8~10周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组)、CsA组和CsA+2-D-gal组,每组各5只。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trl组和CsA组小鼠肾脏组织岩藻糖基转移酶1(FUT1)和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Ctrl组和CsA组小鼠肾脏组织末端岩藻糖的表达,Masson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纤维化情况,并检测各组小鼠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体外建立CsA诱导肾小管上皮HK2细胞EMT模型,分别用0、2.5、5.0和10.0 μmol/L的CsA刺激HK2细胞24 h,另将HK2细胞分为Ctrl组、2-D-gal组、CsA组和CsA+2-D-gal组,观察不同浓度CsA刺激后及各组HK2细胞形态,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CsA刺激后及各组HK2细胞FUT1、E-cadherin、Vimentin和α-SM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Ctrl组和CsA组HK2细胞末端岩藻糖的表达。  结果  与Ctrl组比较,CsA组小鼠肾脏组织E-cadherin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FUT1、Vimentin和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均为P < 0.05),小鼠肾脏组织末端岩藻糖表达增多。与Ctrl组比较,CsA组和CsA+2-D-gal组小鼠的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均升高,与CsA组比较,CsA+2-D-gal组小鼠的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均降低(均为P < 0.05)。与Ctrl组比较,CsA组和CsA+2-D-gal组小鼠肾脏组织胶原纤维沉积均增多,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与CsA组比较,CsA+2-D-gal组小鼠肾脏组织胶原纤维沉积减少,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均为P < 0.05)。随着CsA的浓度增加,HK2细胞的形态由正常的鹅卵石样逐渐变长变细,HK2细胞FUT1、Vimentin和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呈浓度依赖性。与Ctrl组比较,CsA组HK2细胞末端岩藻糖表达增多。CsA处理的基础上联合2-D-gal干预后,CsA+2-D-gal组的HK2细胞形态恢复到与正常HK2细胞形态相似。与CsA组比较,CsA+2-D-gal组的HK2细胞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Vimentin和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下降(均为P < 0.05)。  结论  CsA在体内和体外均可诱导EMT发生,并且伴有末端岩藻糖基化水平增加。2-D-gal可以通过抑制末端岩藻糖基化来抑制CsA诱导的EMT。
基于反观面“钟摆式”吻合法的小鼠左肺原位移植改良模型(附视频)
李偲涵, 黄桁, 王俊杰, 唐宏涛, 吴野, 侯森林, 刘沛直, 杨菀, 陈婷婷, 张圣璇, 付思怡, 左玉洁, 杨俊杰, 严浩吉, 田东
2022, 13(5): 634-63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13
摘要(382) HTML (190) PDF 615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本研究从多角度对小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进行改进,旨在建立一种更简易、快速和稳定的小鼠肺移植研究模型。  方法  基于本团队前期大鼠左肺原位肺移植改良模型,本研究对小鼠左肺原位移植的气管插管、套管制备和受体吻合程序等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由1名具有显微外科经验的操作者连续进行40例小鼠左肺原位移植手术。其中,受体肺门结构的游离在肺门钳夹平面的反观面视野下进行,并采用“钟摆式”吻合法依次对肺门三支(左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逐一吻合。详细记录各移植程序的操作时间。于术后2周处死受体,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40例小鼠肺移植手术均成功完成,术中无支气管和血管撕裂、扭曲,吻合处无渗血。心肺整体获取时间为(10.7±1.5)min,套管制备时间为(16.2±1.5)min,冷缺血时间为(25.1±2.4)min,热缺血时间为(19.4±1.6)min,总手术时间为(57.2±2.9)min。在术后6~14 d的随访过程中,1只受体小鼠死于胸腔积液,考虑为感染所致;其余受体小鼠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气胸、血栓和肺不张等现象。  结论  本研究基于反观面“钟摆式”吻合法的小鼠左肺原位移植改良模型具有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望成为可供选择的肺移植术后病理变化的研究模型,值得进一步推广。
肝移植术后Takotsubo综合征的诊治及文献复习
康一生, 李丹阳, 于立新, 谢炎, 刘懿禾
2022, 13(5): 640-64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14
摘要(358) HTML (157) PDF 678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Takotsubo综合征(TTS)的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肝移植术后TT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1例43岁女性患者,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8年行劈离式肝移植,手术过程顺利。术后3 d患者出现焦虑、烦躁、呼吸困难以及定向力障碍,低血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 35 000 p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9 U/L,肌钙蛋白I(TnI)1.78 μg/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壁运动弥漫减弱及心尖部球形扩张,并伴有二尖瓣、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至23%,但未见心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或对应的心电图改变,不考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InterTAK诊断评分为73分,考虑肝移植术后TTS,给予美托洛尔、辅酶Q10、重组人脑利钠肽、去乙酰毛花苷及劳拉西泮等治疗。术后10 d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功能明显改善,LVEF恢复至50%。术后40 d患者出院,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随访期间继续服用美托洛尔至投稿日,未再复发。  结论  肝移植术后TTS的发生较罕见,诊断上存在困难,但病情严重及预后较差,需要早期识别和及早干预。
综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白杨, 史冀华, 张水军
2022, 13(5): 647-65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15
摘要(357) HTML (161) PDF 632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在肝移植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可能导致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或加剧排斥反应,其损伤防护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是HIRI的重要发生机制,多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参与了HIRI的病理过程,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有望进一步提高肝移植的治疗效果。本文就细胞凋亡、自噬及自噬依赖性死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等常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HIRI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提高肝移植手术成功率、改善受者预后提供参考。
缺血预处理在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师朗, 朱杰夫, 吴雄飞
2022, 13(5): 653-65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16
摘要(297) HTML (105) PDF 613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肾移植相对于其他器官移植术后疗效更为显著,但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等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受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如何减轻移植肾IRI成为了肾移植领域当前的研究重点。目前认为缺血预处理使移植肾适应缺血是预防IRI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文就缺血预处理在IRI中的应用,缺血预处理对移植肾IRI的调控机制,包括细胞水平的调控和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控,以及缺血预处理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改善移植肾IRI,提升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改善受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郭文文, 袁圆, 魏华锋, 罗豪, 李灵玉, 吕兴华
2022, 13(5): 659-66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17
摘要(197) HTML (75) PDF 727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缺血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恢复导致的再灌注损伤,在器官移植等外科手术过程中较为常见,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临床问题,如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急性肾损伤、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循环骤停等,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TRPC6)是Ca2+通道家族中的一员,在多种细胞中高表达,可通过调节细胞内Ca2+浓度参与多项生理功能的调控,已成为研发治疗多种疾病药物的重要靶点。本文就TRPC6的概述及功能、TRPC6与IRI及TRPC6靶向药物在IRI中治疗前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器官移植过程中IRI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miR-155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张阳, 杨金伟, 李兴德, 马雪娇, 张函舒, 宋沧桑
2022, 13(5): 666-67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18
摘要(202) HTML (54) PDF 594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排斥反应一直是器官移植研究领域中难以彻底攻克的难题。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对提高移植效果以及移植物的存活率十分重要。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协同参与了移植排斥反应,造成移植物损伤。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微小核糖核酸(miR)调控排斥反应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miR-155被广泛认为是参与免疫调节的关键因子,其表达水平和功能状态可能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有可能成为克服机体排斥反应的新靶点。本文就miR-155对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关键免疫细胞的调控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新型免疫抑制药开发和排斥反应治疗提供新思路。
心脏移植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
符晓娜, 张丽, 汪晶
2022, 13(5): 672-67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19
摘要(244) HTML (159) PDF 575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的主要方式,随着心脏移植外科技术的成熟和术后免疫抑制药的合理使用,受者的生存率逐步提高。但心脏移植术后仍可出现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包括免疫抑制药相关神经毒性、癫痫、脑卒中、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新发恶性肿瘤。这些并发症会严重影响心脏移植受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早期影像学诊断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防治非常重要。本文对心脏移植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旨在为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管理,以改善受者长期预后。
超声造影在供肾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董尚鑫, 施辉波, 赵圆圆, 李开艳, 罗鸿昌, 张波, 陈知水, 蒋继贫
2022, 13(5): 678-68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5.020
摘要(248) HTML (118) PDF 511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年来,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数量不断增加,但每年仍有大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等待肾移植,供需不平衡仍是目前影响临床肾移植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准确评估供肾质量,充分利用扩大标准供肾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超声造影因其安全、便携、实时、可量化等特点,已逐步应用于各类实体器官的检测,其在供肾质量评估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从当前供肾评估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及超声造影应用于供肾评估的现状及优势进行综述,探讨超声造影在供肾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前景,增加供肾评估的方法和准确性,为合理利用扩大标准供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