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13卷  第4期

院士讲坛
临床异种器官移植十大问题的思考
窦科峰, 张玄
2022, 13(4): 411-41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01
摘要(1612) HTML (381) PDF 645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供者短缺是影响器官移植发展的一大难题,而异种器官移植可能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研发,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大多数研究目前仍处于临床前阶段。近期,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猪到人心脏移植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科研工作者。但临床异种器官移植仍面临很多重要问题,包括克服排斥反应、控制炎症反应、调节凝血紊乱、提高移植物生理相容性、重视种间感染风险、优化免疫抑制方案、筛选供体基因编辑类型、选择适宜受者人群、完善异种移植指南、明确大众认可度等,本文就以上十大问题进行总结,以期为促进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述评
肺移植全球发展概况与展望
焦国慧, 王梓涛, 陈静瑜
2022, 13(4): 417-42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02
摘要(732) HTML (249) PDF 888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在2020年至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全球肺移植进入新发展阶段。全球范围内,上报国际心肺移植学会(ISHLT)的肺移植数据已经超过70 000例。肺移植供者和受者特征、儿童肺移植受者的适应证随着时间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肺移植在新冠肺炎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治疗也受到全球瞩目。肺移植外科技术不断发展,也将与更多的新技术融合,在人工肺脏和异种移植领域获得新的突破。本文总结了全球肺移植供、受者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进一步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期终末期肺病患者能够从肺移植技术发展中得到更多获益。
Banff移植病理学
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及进展
熊艳, 叶啟发, 孔凡华, 郭晖
2022, 13(4): 425-43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03
摘要(437) HTML (237) PDF 951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CTA)是一门新兴的用于治疗功能性组织或肢体缺损的移植学科,由于绝大多数CTA移植物为带血管的移植物,因此也称为带血管的复合组织移植(VCA)。CTA/VCA的移植物包含同种异体的皮肤、皮下组织、骨骼、肌肉、神经和血管等两种或多种组织结构成分。由于大多数CTA/VCA移植物中带有皮肤组织,而皮肤组织是抗原性最强的免疫成分,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CTA/VCA移植失败及其移植物失功的首要障碍, 因此CTA/VCA移植物中的皮肤排斥反应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成为首要的关注点。本文就CTA/VCA的排斥反应等病理学特征、2007年Banff诊断标准及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CTA/VCA的排斥反应及其他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专家论坛
HIV阳性肾移植研究进展
韩飞, 黄正宇
2022, 13(4): 434-43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04
摘要(293) HTML (129) PDF 625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容易出现肾功能不全,并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既往HIV阳性被认为是移植的绝对禁忌证,HIV阳性ESRD患者只能通过透析维持生命。随着医学的发展,国内外移植工作者尝试对HIV阳性患者进行肾移植。HIV阳性患者是否可接受肾移植,是否可以使用HIV阳性供肾进行移植,HIV阳性患者肾移植的效果如何也一直是移植界探讨的热点。本文就HIV相关性肾病、HIV阳性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条件、HIV阳性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效果、HIV阳性供肾的使用、HIV阳性患者免疫诱导药与术后免疫抑制药的使用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HIV阳性患者的肾移植、HIV阳性供肾的应用及HIV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的管理提供参考。
器官移植与寄生虫感染
叶俊生
2022, 13(4): 440-44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05
摘要(294) HTML (106) PDF 835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寄生虫感染兼具地方病与传染病的特点,其发病呈现一定地域性,并有传播属性。器官移植术后寄生虫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大多数分布于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多见于一些个案或病例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器官移植病例数量的逐渐增加,移植受者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旅行增加,其暴露于寄生虫的机会亦增加,而免疫抑制状态又是寄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器官移植受者寄生虫感染的风险不容忽视。本文就文献报道的器官移植术后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与预防进行分类综述,旨在为器官移植受者寄生虫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防治
邓斐文
2022, 13(4): 448-45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06
摘要(368) HTML (243) PDF 740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器官移植已经成为多种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器官移植受者术后需服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其中真菌感染发病较隐蔽,早期诊断较困难,假丝酵母、曲霉、隐球菌、肺孢子菌感染是实体器官移植中比较常见的真菌感染。识别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前预防,术后结合1,3-β-D葡聚糖试验(真菌G试验)、影像学检查和相关体液培养结果,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降低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的病死率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器官移植术后常见的真菌感染进行综述,以期为器官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在肾移植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杨洋, 张健, 林俊
2022, 13(4): 455-46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07
摘要(511) HTML (228) PDF 783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减少移植物损伤至关重要。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检测是基于二代测序等技术,通过浓度法及绝对定量法检测循环体液中源于坏死、凋亡的供肾组织DNA片段含量,具有监测同种异体移植物损伤的临床应用潜力。相比传统血清肌酐等检测指标,dd-cfDNA检测可提前数周至数月监测到移植物损伤,为临床治疗和延缓移植物失功提供了“时间窗”。随着近年来对dd-cfDNA研究的不断深入,dd-cfDNA因其兼具无创性、灵敏度高和能够对治疗效果进行实时评估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dd-cfDNA检测在肾移植诊疗中多维度应用的研究证据与结论,并讨论了dd-cfDNA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方向,旨在为dd-cfDNA检测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心脏移植术后肾损伤相关并发症研究进展
夏天, 余文静, 李飞
2022, 13(4): 463-46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08
摘要(341) HTML (124) PDF 605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近年来,心脏移植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管理和免疫抑制剂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心脏移植术后并发症仍然是影响受者生存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急性肾损伤是一种心脏移植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心脏移植术后继发慢性肾病,并进展到终末期肾病,严重影响受者生存质量和长期存活。因此,识别心脏移植术后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并及时给予干预,对改善心脏移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心脏移植术后肾损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心脏移植术后肾损伤相关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改善心脏移植受者预后。
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诊疗策略
鲍志野, 刘浩
2022, 13(4): 469-47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09
摘要(322) HTML (108) PDF 659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术后会发生多种近期以及远期并发症。在术后早期,由于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很容易导致各种感染,其中之一表现为肠道菌群失调。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系列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稳态方面具有重要功能。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与其他器官相互影响,其中肠肝轴是最关键的体内微环境调节通道之一。肠道菌群在数量和成分上的改变均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无论在局部还是全身系统,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都存在广泛的交互作用。本文着重探讨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的危险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对肝移植受者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案。
论著
表达人源补体调节蛋白hCD55对异种胰岛移植的保护作用
李欣, 潘登科, 周佳, 闫杰, 陈军, 杜嘉祥, 龚曼琳
2022, 13(4): 475-48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10
摘要(296) HTML (98) PDF 820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验证猪胰岛细胞上表达人类簇分化抗原55(hCD55)蛋白能否抑制人血清中补体成分的激活。  方法  选取4只基因型分别为WT(野生型)、GTKO[α-1, 3-半乳糖基转移酶(GGTA1)基因敲除]、GTKO/hCD55和hCD55的成年猪,分离WT、GTKO、GTKO/hCD55猪胰岛细胞,检测其纯度及胰岛素分泌功能,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流式细胞术从DNA、RNA和蛋白水平检测hCD55的表达。在新鲜人血清孵育条件下,进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和补体沉积检测。  结果  分离得到的3种基因型猪胰岛细胞纯度 > 75%,糖刺激指数 > 1。GTKO/hCD55猪胰岛细胞上表达hCD55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hCD55蛋白,能够减少人补体C3c和攻膜复合物C5b-9的沉积,降低细胞毒性。  结论  猪胰岛细胞上表达hCD55蛋白能够抑制人补体激活,降低补体介导的杀伤作用,表明hCD55蛋白在猪胰岛细胞上可发挥补体保护效果,这为hCD55在异种胰岛移植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鼠肝下下腔静脉端端磁吻合技术探究
王新颖, 杨丽斐, 任璐, 万永, 吕毅, 王善佩, 卢强
2022, 13(4): 483-48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11
摘要(246) HTML (117) PDF 651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研制一种适用于大鼠肝下下腔静脉的磁性吻合装置并验证其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根据大鼠下腔静脉解剖特点,设计并加工了一种适用于大鼠肝下下腔静脉端端吻合的磁性装置,该装置分为内环和外环两个部分,内环为具有镀层的钕铁硼磁环,外环由聚醚醚酮经3D打印制成,其上均匀分布10个细孔,其中5个细孔用于加载细针,另外5个细孔在吻合时与对侧吻合环的细针相互嵌合。将外环上均匀加载细针后与内环粘接在一起组成磁性吻合环,将两侧血管断端穿过吻合环后外翻固定至细针上,再将两侧磁性吻合环相吸便完成血管吻合。选取20只SD大鼠利用磁性吻合装置进行肝下下腔静脉端端磁吻合,分析大鼠术中血管阻断时间、术后存活情况、术后吻合口通畅情况和术后吻合口大体观及组织学检查情况。  结果  所有大鼠均顺利完成大鼠肝下下腔静脉端端磁吻合,血管阻断时间为4~6 min。其中1只大鼠在术后10 d死亡,其余大鼠均存活至术后2个月。存活大鼠术后1 d、3 d、1个月及2个月血管吻合口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5%及95%。术后2个月时血管吻合装置未发现明显移位、成角,血管吻合环未发现明显腐蚀、裂解迹象,周围组织未见明显增生及水肿,两侧血管断端已完全愈合,吻合口未见明显狭窄及血栓形成。组织学检查发现吻合口两侧血管管壁连续性良好,吻合口内面可见内皮细胞覆盖,未见血栓及纤维组织附着。  结论  利用本研究设计的磁性吻合装置施行大鼠肝下下腔静脉端端磁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术后首次MELD评分及其衍生评分对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预测价值
赖曼, 王鑫, 姚勤伟, 刘海霞, 许瀛, 何莉, 栗光明
2022, 13(4): 489-49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12
摘要(245) HTML (114) PDF 566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后首次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其衍生评分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MELD联合血乳酸(MELD-Lac)评分对于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预测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肝衰竭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8 d的生存情况分为早期生存组(110例)和早期死亡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MELD评分、MELD-Na评分与MELD-Lac评分对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预测的最佳截取值,以评价不同评分预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能力。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MELD评分、MELD-Na评分、MELD-L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术后首次MELD评分、MELD-Na评分、MELD-Lac评分预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653 [95%可信区间(CI) 0.515~0.792]、0.648(95% CI 0.514~0.781)、0.809 (95% CI 0.718~0.900),最佳截取值分别为18.09、18.09、19.97,约登指数分别为0.398、0.380、0.525,灵敏度分别为0.680、0.680、0.840,特异度分别为0.720、0.700、0.690。MELD-Lac评分预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AUC大于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术后首次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对于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预测能力一般,而术后首次MELD-Lac评分是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更为可靠的预测指标。
巴利昔单抗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免疫诱导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何跃, 郑瑾, 李杨, 田晓辉, 田普训, 丁小明, 薛武军, 康永明, 奉友刚
2022, 13(4): 495-50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13
摘要(364) HTML (118) PDF 748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巴利昔单抗(BAS)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筛选比较BAS和ATG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分析BAS和ATG对肾移植术后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受者生存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感染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恶性肿瘤发生率、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  纳入10篇英文文献,共1 721例肾移植受者,其中883例使用ATG,838例使用BAS。ATG组和BAS组术后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受者生存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感染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ATG组术后1年内恶性肿瘤发生率、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均高于B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使用ATG和BAS进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其术后1年有效性相当,但BAS安全性较好。未来应进行不同的免疫风险分层的临床研究,以达到个体化精准治疗。
基于PNI、SII、CAR的列线图模型对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预测价值
罗文婷, 曹丽, 吕德珍, 刘国印
2022, 13(4): 503-50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14
摘要(285) HTML (151) PDF 703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84例原位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分为感染组(51例)和非感染组(233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预测效果,分析连续性变量对腹腔感染的预测价值。  结果  284例受者中,51例发生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8.0%。术前有糖尿病[比值比(OR)2.66,95%可信区间(CI)1.13~6.14,P=0.013]、手术时间长(OR 1.98,95%CI 1.03~3.57,P=0.038)、预后营养指数(PNI)低(OR 2.18,95%CI 1.06~4.44,P=0.023)、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高(OR 2.21,95%CI 1.06~4.78,P=0.012)、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高(OR 1.90,95%CI 1.05~3.49,P=0.029)是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且模型标准,一致性较好。CAR、PNI、SII均为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预测因子(均为P < 0.05),AUC分别为0.648、0.611和0.648,临界值分别为2.75、43.15和564.50。  结论  CAR、SII、PNI是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预测因子,基于PNI、SII、CAR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
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王若麟, 李瀚, 贾亚男, 许文犁, 李先亮, 贺强, 朱继巧
2022, 13(4): 509-51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15
摘要(350) HTML (138) PDF 710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选取接受肝移植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作为排斥组(17例),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按1∶1比例选取肝功能稳定的肝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17例)。分析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受者他克莫司浓度。比较两组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和比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诊断价值。比较排斥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和比例的变化。  结果  排斥组17例受者中,4例在术后28 d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3例在术后29~180 d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两组他克莫司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5)。与对照组比较,排斥组受者外周血T细胞、CD4+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NK)T细胞的比例均上升(均为P < 0.05)。肝移植术后早期NKT细胞比例升高是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1.774,95%可信区间(CI)1.059~2.971,P=0.029]。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CD4+T细胞、B细胞和NKT细胞比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0.73和0.77。联用CD4+T细胞、B细胞和NKT细胞比例的AUC为0.89,当临界值为0.69时,灵敏度为0.706,特异度为0.941。排斥组所有受者治疗后均逐渐恢复,最终肝功能正常,治疗后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比例均降低(均为P < 0.05)。  结论  NKT细胞比例升高提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风险增加,联用CD4+T细胞、B细胞和NKT细胞比例可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肺移植术后新生DSA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
徐钰, 练巧燕, 陈奥, 王晓华, 徐鑫, 何建行, 巨春蓉
2022, 13(4): 516-52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16
摘要(319) HTML (115) PDF 576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肺移植术后早期出现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受者的资料,分析其诊疗经过。  结果  受者因系统性硬化症相关性终末期间质性肺病接受右肺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Ⅰ类阳性(11%),术前未行特殊预处理,手术当日及术后予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术后早期受者康复顺利,术后13 d出现胸闷、气促,并呈进行性加重,迅速进展为Ⅰ型呼吸衰竭,PRA Ⅰ类上升为58%,并出现dnDSA,其位点为A24:02,平均荧光强度(MFI)值为2 110,据国际心肺移植学会指南,拟诊为(可能)AMR。予血浆置换、蛋白A免疫吸附、糖皮质激素冲击、利妥昔单抗及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等综合治疗后,PRA及DSA水平逐渐下降,术后20 d DSA MFI值为0,受者临床情况逐渐好转,呼吸困难消失,气促逐渐缓解,呼吸衰竭纠正,肺部渗出影逐渐吸收;术后45 d,受者完全康复出院。随访1年,受者状态良好,生活质量与同龄健康人相同,PRA Ⅰ类为5%,Ⅱ类为阴性,未出现DSA。  结论  在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能有效去除受者循环血液中的DSA,减轻靶器官损害,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理想。针对肺移植术后AMR,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联合免疫吸附,可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巨细胞病毒再激活的主要分子事件
韦爱萍, 宋雅琴, 周秀英, 彭薇, 谢政军
2022, 13(4): 522-52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17
摘要(408) HTML (205) PDF 851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所致的机体免疫缺陷是引起潜伏状态人巨细胞病毒(HCMV)再激活的始动因素。allo-HSCT受者HCM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包括供受者HCMV血清学状况、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匹配程度及预处理方式等。HCMV再激活与病毒基因组中主要即刻早期启动子/增强子(MIEP)过表达诱发的系列病毒裂解增殖蛋白的表达相关。本文就引起allo-HSCT术后HCM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维持HCMV潜伏感染相关的分子变化、MIEP过表达在HCMV再激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参与allo-HSCT术后HCMV再激活的分子通路进行综述,探讨allo-HSCT后HCMV再激活的主要分子事件,为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病(CMVD)的防治提供参考。
外泌体在肺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蒋冠宇, 陈思远, 徐永瑞, 郑明峰, 毛文君
2022, 13(4): 530-53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18
摘要(393) HTML (325) PDF 710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包括急性排斥反应(AR)和以慢性移植肺功能障碍(CLAD)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同种异体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外泌体是真核生物细胞间通讯的一种细胞外纳米囊泡,可以携带复杂生物学信息,参与各种生理、病理过程,已成为排斥反应中的重要免疫介质,通过多种途径调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在排斥反应的监测和治疗中亦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就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类型、外泌体调控排斥反应的机制、外泌体作为生物标志物及其在排斥反应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旨在为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综合诊治提供新的方向。
胆盐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刘汉林, 代鑫, 肖奕君, 吴畏
2022, 13(4): 537-54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2.04.019
摘要(290) HTML (116) PDF 573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是由于肝动脉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胆道受损,是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病与冷、热缺血,急、慢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胆汁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ITBL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其治疗手段匮乏,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再次肝移植。ITBL已成为阻碍肝移植疗效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预防以及寻找更多有效的治疗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发现胆盐的毒性损伤在ITBL中起着中心环节的作用,胆汁成分的主动调节、胆汁酸相关受体表达的调控、胆汁酸相关信号通路的阻断或激活,可能在ITBL的预防和治疗中具备较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胆盐细胞毒性以及碳酸氢盐伞在肝移植术后ITB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未来ITBL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