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9卷  第3期

述评
MicroRNA在同种及异种移植免疫排斥监测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林善, 陆赢, 蔡志明, 戴一凡, 牟丽莎
2018, 9(3): 169-17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01
摘要(66) HTML (44) PDF 66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细胞、组织及器官移植是治疗器官功能衰竭、癌症等重大疾病直接有效的治疗策略。免疫排斥是同种及异种移植研究领域中难以彻底攻克的难题,因此对移植受体免疫排斥反应的实时监测尤为重要,针对同种及异种移植开发具有特异度高、早期灵敏度高、非侵入、快速等优点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监测方法非常迫切。微小核糖核酸(miRNA)在免疫细胞的生成、发育以及免疫性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常规免疫排斥监测方法的局限性、miRNA的生物学特性以及miRNA在同种和异种移植免疫排斥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探讨miRNA在同种和异种移植免疫排斥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论著 实验研究
异种肝移植术后组织因子激活介导受体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
吴恩昊, 李霄, 陶开山
2018, 9(3): 174-18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02
摘要(61) HTML (71) PDF 120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异种肝移植术后导致受体凝血功能障碍的组织因子(TF)激活机制。  方法  实施3例α-1, 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敲除(GTKO)小型猪-藏酋猴异种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术。观察受体术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受体原肝和移植肝组织的猴TF及猪TF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检测正常对照猴、移植术前受体猴及移植术后2 h受体猴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复钙时间以评价受体凝血状态。  结果  3例受体在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猴TF蛋白在术后受体原肝中呈阳性表达,在术前及术后的移植肝中呈阴性表达;而猪TF蛋白在原肝和移植肝中始终为阴性表达。术后2 h,猴TF mRNA在原肝中较术前上调(2.10±0.24)倍,而猪TF在移植肝中较术前上调(1.42±0.15)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与正常对照猴PBMC和移植术前受体猴PBMC比较,术后2 h受体猴PBMC复钙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 < 0.001)。  结论  在异种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时,受体原肝TF激活程度显著高于移植肝TF。受体原肝TF激活是导致异种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西罗莫司对异种动脉补片移植后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张青, 周翠冰, 王城军, 蔡志明, 牟丽莎
2018, 9(3): 181-18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03
摘要(86) HTML (30) PDF 85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西罗莫司在异种动脉补片移植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  选择野生型巴马猪至食蟹猴异种动脉补片移植手术后14 d受体猴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OD14)为研究对象。设置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体积比为1︰1 000)和西罗莫司实验组(终浓度为0.1 μmol/L和0.5 μmol/L),分别培养1.0 d和5.5 d,检测POD14细胞活性;设置DMSO对照组和西罗莫司实验组(终浓度为0.1 μmol/L),培养5.5 d,检测POD14细胞中T、B细胞的数量并检测细胞因子含量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  结果  与DMSO对照组比较,终浓度为0.1 μmol/L和0.5 μmol/L的西罗莫司处理1.0 d后,POD14细胞活性降低( P < 0.01~0.001);终浓度为0.1 μmol/L和0.5 μmol/L的西罗莫司处理POD14细胞5.5 d后,POD14细胞活性均明显降低(均为 P < 0.001)。与DMSO对照组比较,西罗莫司(终浓度0.1 μmol/L)降低POD14细胞中CD3+CD4+ T细胞和CD3+CD8+ T细胞的数量( P < 0.05~0.01),而CD3-CD20+B细胞数量略有升高( P < 0.01)。与DMSO对照组比较,西罗莫司实验组的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IL-4、IL-5和IL-6含量均明显降低( P < 0.05~0.001);西罗莫司降低细胞因子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2、IL-4、IL-5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 P < 0.05~0.001)。  结论  西罗莫司抑制异种动脉补片移植术后受体猴POD14细胞的增殖,主要机制是降低T细胞数量和抑制免疫排斥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
新型胰岛分离液对小鼠胰岛分离效果的研究
李睿, 董红丽, 刘宝林
2018, 9(3): 188-19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04
摘要(106) HTML (41) PDF 95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胰岛分离液(IPS液)在小鼠胰岛分离中的分离效率及胰岛保护作用。  方法  将消化后的小鼠胰腺按体积平均分为两组(IPS组和UW组),分别应用IPS-Optiprep液及UW-Optiprep液进行连续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胰岛,比较两组分离液的分离纯化效率和分离后的胰岛活性。将诱导成功的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n=10),接受采用IPS-Optiprep液分离纯化的胰岛移植;对照组(n=10),接受采用UW-Optiprep液分离纯化的胰岛移植;假性移植组(n=5),仅给予手术但并不进行胰岛移植。分析3组小鼠术后血糖水平以及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术后21 d的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血糖水平。比较两种分离液的配制成本。  结果  与UW组相比,IPS组的IPS-Optiprep液可提供更高的胰岛当量(IEQ)、胰岛纯度、回收率及胰岛完整度。胰岛形态观察可见,IPS组胰岛被膜完整,直径明显大于UW组。UW组纯化后的胰岛活性率高于IPS组[(88±5)%比(84±3)%,P < 0.01]。与UW-Optiprep液相比,IPS-Optiprep液可获得相当的在体胰岛功能。IPS-Optiprep液可显著降低胰岛分离纯化成本。  结论  新型胰岛分离液IPS-Optiprep液在胰岛分离提纯中显示出较好的分离效率,增加了胰岛的纯度、完整度与回收率,并显著降低了纯化成本,但对胰岛细胞活性的保护作用稍逊,可能与胰岛的高完整度及IPS-Optiprep液中的内毒素有关。
MiR-155在大鼠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李坤, 孔伟浩, 张俊斌, 陈强星, 孙翀, 尹东亮, 李慧, 张剑
2018, 9(3): 194-19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05
摘要(172) HTML (48) PDF 83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miR)-155在大鼠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大鼠分为异系移植模型组(排斥组,n=10),供体为雄性Lewis大鼠,受体为雄性BN大鼠;同系移植模型组(对照组,n=10),供、受体均为雄性Lewis大鼠;两组均按照“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术后第7日处死大鼠取血标本和肝组织。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干扰素(IFN)-γ的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对两组大鼠肝组织样本每组选取3例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排斥反应相关mi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并分析其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基因。  结果  肝功能检测显示排斥组大鼠血清中ALT、T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 < 0.01)。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排斥组的IL-2和IFN-γ水平升高(均为 P < 0.01),IL-4水平下降( P < 0.01)。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排斥组发生了明显的排斥反应。高通量检测结果示排斥组miR-155表达上调明显,为对照组5.89倍。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miR-155的上调表达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有关,可能参与调节的基因有酵母自噬基因(ATG1)及其同源基因ULK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的调节基因(Arrb1)等。  结论  miR-155可能促进了大鼠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涉及此过程的信号通路可能有mTOR、MAPK信号通路及T细胞受体信号途径,ATG1ULK2Igf-1以及Arrb1等基因可能参与了此过程。
论著  实验研究
面向器官捐献供肝修整操作优化的磁蜘蛛人研制
田波彦, 董鼎辉, 王越, 刘学民, 向俊西, 朱皓阳, 吕毅
2018, 9(3): 200-20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06
摘要(129) HTML (79) PDF 79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研制一款利用磁定位的牵拉装置,优化器官捐献供肝修整操作。  方法  采用猪肝标本进行供肝修整操作牵拉力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研制磁蜘蛛人,将磁蜘蛛人应用于猪肝标本上模拟器官捐献供肝修整操作,并检测磁蜘蛛人有效性。  结果  供肝修整操作中所需牵拉力均不超过2 N。成功完成磁蜘蛛人的制造,磁蜘蛛人的磁体可与顺磁性修肝盆之间产生3 N磁着力,磁蜘蛛人的自回缩牵拉线可提供2.5 N牵拉力。磁蜘蛛人成功应用于6例器官捐献供肝修整模拟实验,手术时间(54±5)min。手术过程中未发生夹头滑脱、底座移位、脱落等现象。在多个磁蜘蛛人的配合下,除结扎血管外,术中其余操作均由主刀一人完成。  结论  磁蜘蛛人体积小巧、定位灵活,能够进行牵拉操作且不占用操作空间,可有效优化器官移植供肝修整操作,减少手术操作者人数。
高通量测序分析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突变
鲍远大, 易述红
2018, 9(3): 205-21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07
摘要(122) HTML (60) PDF 80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度最高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突变情况。  方法  收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68例受体外周血样本,根据有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组(13例)和非排斥组(55例)。通过查阅文献,最终确定与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44个SNP突变位点。以44个SNP位点作为检测靶点,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对两组受体外周血样本进行检测,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出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基因SNP位点的突变率。  结果  急性排斥组中的白细胞介素(IL)-10TT基因型、T等位基因、AA基因型、A等位基因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高于非排斥组;急性排斥组中的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AG基因型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低于非排斥组,CCR5 GG基因型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高于非排斥组;急性排斥组中的IL-4 CT基因型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高于非排斥组,IL-4 TT基因型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低于非排斥组;急性排斥组中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NF-κBIA)C等位基因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高于非排斥组;急性排斥组中维生素D受体(VDR)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低于非排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基因中,其SNP位点突变率较高的包括IL-10 TT基因型、T等位基因、AA基因型、A等位基因,CCR5 GG基因型、AG基因型,IL-4 CT基因型、TT基因型,NF-κBIA C等位基因,VDR 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
临床研究
亲属活体供肾肾体积与受体体表面积比值对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谷东风, 赵云峰, 苗书斋, 曲青山
2018, 9(3): 211-21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08
摘要(114) HTML (45) PDF 67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供肾肾体积(RV)与受体体表面积(BSA)比值(RV/BSA)与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亲属活体肾移植术的120对供、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RV/BSA将受体分为A组(RV/BSA < 65.33 mL/m2),B组(RV/BSA为65.33~76.49 mL/m2),C组(RV/BSA为76.50~96.96 mL/m2),D组(RV/BSA > 96.96 mL/m2)。比较4组受体术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RV/BSA与受体术后6、12个月eGFR的相关性。  结果  A组术后6个月eGFR明显低于B组、C组和D组(t=2.313,2.947,5.903;均为P < 0.05)。A组术后12个月eGFR亦明显低于B组、C组和D组(t=2.189,2.433,2.909;均为P < 0.05)。RV/BSA与受体术后6、12个月的eGFR均存在相关性(均为P < 0.05)。  结论  RV/BSA与亲属活体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密切相关。
肾移植术后肠道并发症临床诊治分析
杨其顺, 姜伟, 黄赤兵
2018, 9(3): 215-22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09
摘要(145) HTML (213) PDF 73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肠道并发症的病因诱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肾移植术后肠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病因诱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 结果 肾移植术后肠道并发症患者47例,随访3~36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4例,下消化道出血1例,急性肠炎25例,慢性肠炎12例,肠结核1例,结肠癌1例,肠梗阻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4例发生在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2例出现出血性休克。急性肠炎患者中,7例在肾移植围手术期首次服用免疫抑制剂,余18例有不洁饮食或着凉史,4例检测病原菌阳性。慢性肠炎患者中,12例麦考酚酸或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升高,水、电解质、酸碱失衡,2例病原菌阳性,8例伴重度贫血。1例肠梗阻发生在肾移植围手术期,2例出现中毒性休克。根据疾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分别积极实施对症及病因治疗。47例患者中,45例治愈,2例死亡,死因分别为下消化道出血和结肠癌肺转移引起呼吸衰竭,3例出现移植肾功能不全。 结论 肾移植术后肠道并发症表现多样,与肠道稳态失衡有关,病情有急有缓,均可对移植肾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合并严重并发症时预后不良,为降低其发生率,提高治愈率,积极预防和果断处理十分重要。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扩展标准供体肾移植早期临床效果分析
阮东丽, 张更, 刘克普, 李智斌, 高龙, 郑文峰, 王会龙, 袁建林
2018, 9(3): 222-22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10
摘要(162) HTML (64) PDF 74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比较扩展标准供体(ECD)及标准供体(SCD)肾移植的早期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的85例受体临床资料。根据供体类型,将相应受体分为ECD组(31例)和SCD组(54例)。比较两组受体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血清肌酐(Scr)水平、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  ECD组和SCD组术后1个月内的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ECD组术后60、90 d的Scr水平分别为(189±97)、(175±69)μmol/L,明显高于SCD组的(142±49)、(135±41)μmol/L(P=0.005,0.002)。ECD组和SCD组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分别为6%和15%,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分别为23%和19%,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和6%,其他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和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ECD组和SCD组人存活率分别为97%和94%,ECD组和SCD组肾存活率分别为84%和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与SCD相比,ECD肾移植亦可获得相当的早期临床效果。在目前供肾来源严重缺乏的条件下,ECD的使用可以扩大供肾来源。
儿童小体积供肝肝移植治疗成人急性肝衰竭1例附文献复习
叶征辉, 赵红川, 黄帆, 王国斌, 余孝俊, 侯刘进
2018, 9(3): 227-23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11
摘要(193) HTML (50) PDF 96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总结儿童小体积供肝肝移植治疗成人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低龄儿童小体积供肝肝移植治疗成人急性肝衰竭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供体为4.5岁儿童,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肝质量为544.6 g,受体体质量52 kg,移植物受体体质量比为1.05%。手术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术后艰难康复,相继并发脑水肿、应激性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肾损伤、小肝综合征、肺不张、肺部感染、真菌感染、腹腔感染、胸腔积液等并发症。经对症综合治疗后,移植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2~3周再生至移植成人标准肝体积大小,住院102 d后康复出院。术后10个月随访受体肝功能正常,生活质量良好。  结论  儿童小体积供肝可以成功应用于成人受体,但需要根据供肝情况选择合适的受体、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精细管理。
肾移植术后布鲁氏菌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马锡慧, 肖漓, 钱叶勇, 李超, 石炳毅
2018, 9(3): 232-23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12
摘要(155) HTML (66) PDF 65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分析并总结肾移植术后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  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309医院2016年10月收治的1例肾移植术后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经验。  结果  患者肾移植术后3个月出现无明显诱因体温升高,以上午发热为主,持续时间3 d,感染途径不明、其他感染症状不明显,经验性抗感染治疗1周效果不佳。经血培养确诊为羊布鲁氏菌感染。及时给予利福平、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抗感染,积极防治并发症,保护肝、肾功能等治疗,疗效良好。随访至该患者出院后1年,移植肾功能稳定,再未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  结论  肾移植术后感染途径不明的布鲁氏菌病极为罕见,常见症状为波浪热。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早多次进行血培养等相关检测尽快确诊,治疗方案为利福平与多西环素联合使用。
综述
异种器官移植免疫生物学研究进展
宋宗培, 郭蝶, 蔡志明, 牟丽莎
2018, 9(3): 236-23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13
摘要(168) HTML (124) PDF 60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器官移植短缺的有效手段之一,猪作为潜在的器官移植供体来源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要实现猪至灵长类动物的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需要克服多重免疫生物学障碍。本文以异种器官移植多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先后为顺序,依次对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体液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和急性细胞排斥反应、血栓性微血管病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线粒体自噬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王天宇, 周江桥
2018, 9(3): 239-24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14
摘要(125) HTML (16) PDF 60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线粒体自噬是机体选择性清除受损线粒体的防御性过程,对维持细胞生存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线粒体自噬阈值较低,当处在能量耗竭、缺血、缺氧等环境中时,线粒体自噬可被激活。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IRI与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自噬和凋亡等密切相关。本文就线粒体自噬的概述、线粒体自噬在肾IRI中的作用以及线粒体自噬的调控进行综述,为临床中防治肾IRI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Toll样受体2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陈继承, 蔡志明, 牟丽莎
2018, 9(3): 242-24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3.015
摘要(145) HTML (98) PDF 63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Toll样受体(TLR)2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TLR2与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针对TLR2信号系统的相关免疫抑制靶点研发的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减轻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本文综述了TLR2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同种器官移植以及异种器官移植中的近期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