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6卷  第2期

述评
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现状及管理探讨
熊天威, 唐月娥, 杨扬
2015, 6(2): 71-7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01
摘要(205) HTML (66) PDF 194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2013年《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的出台与施行, 在我国器官捐献工作走向规范化方面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国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为政策制定和指导部门, 移植医院作为器官获取组织(OPO)依托单位的器官捐献模式业已确立。移植医院作为OPO的依托单位, 在组织管理建设上, 需要着重加强规范死亡判定流程、严格财务管理规定、规范器官捐献流程、明确岗位职责6个方面的工作。
移植前沿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分子标记物
熊虎, 杨立
2015, 6(2): 75-7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02
摘要(67) HTML (55) PDF 19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急性排斥反应(AR)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 有必要寻找能早期诊断和预测AR的非侵入性标记物, 并针对不同的分子标记物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本文对肾移植术后AR相关标记物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信使核糖核酸、白细胞分化抗原、小分子蛋白、白细胞介素等的研究进行回顾及展望。
临床研究
DBCD供体状态与器官移植受者术后器官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分析
王镪, 黄晓波, 邓小凡, 张晓勤, 张宇, 冉清, 狄文佳, 朱世凯, 赵冀, 杨洪吉
2015, 6(2): 80-8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03
摘要(63) HTML (38) PDF 22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供体状态与其肝、肾移植受者术后器官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12例DBCD供体评估资料及器官保护措施, 以及由其提供器官的12例肝移植、22例肾移植受者术后恢复的各项指标。将供体各项指标分别与其肝移植、肾移植受者术后恢复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肝脏原发无功能(PNF)1例(1/12, 8%), 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11例(11/22, 50%)。经统计学分析, 供体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肝功能、维持收缩压、凝血功能、血糖、电解质(血Na+、K+)等指标, 与其肝、肾移植受者术后器官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年龄、脑死亡原因、维持舒张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动脉血pH值与其相应肝移植受者术后恢复存在相关性。总胆红素、白细胞计数与其相应肾移植受者术后恢复存在相关性。  结论  DBCD供体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器官移植供体。DBCD肝移植受者术后PNF发生率较低, 肾移植受者术后DGF发生率较高。根据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供体评估和器官保护工作, 有助于提高DBCD的肝、肾移植效果。
高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近期疗效评价
邓斐文, 陈焕伟, 甄作均, 计勇, 陈应军, 王峰杰, 吴志鹏, 李杰原, 胡健垣
2015, 6(2): 86-9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04
摘要(83) HTML (27) PDF 25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高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并存活的3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ELD评分, 将受者分为高MELD组(MELD评分≥25分, 8例)和低MELD组(MELD评分 < 25分, 26例)。比较两组受者肝移植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  结果  术前, 高MELD组需要人工肝治疗者比例、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低MELD组(均为P < 0.05)。术中, 两组受者的出血量、输血量、供肝热缺血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术后, 高MELD组的入住ICU时间长于低MELD组(P < 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时间、总体生存率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肝移植术后高MELD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高于低MELD组。两组受者术后胆漏、腹腔脓肿和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高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能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可行。
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胆道并发症47例临床分析
蒋伟伟, 李俊, 陈虹, 沈中阳, 程明亮, 范铁艳, 王旭, 张庆, 陈新国, 徐光勋
2015, 6(2): 93-97.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05
摘要(75) HTML (48) PDF 29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及转归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武警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接受原位肝移植的6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治疗与转归情况。  结果  651例肝移植患者中, 发生术后中远期胆道并发症者47例, 发生率为7.2%, 平均发病时间21个月。47例中远期胆道并发症患者共治疗48例次。单纯抗炎治疗9例次, 胆道镜取石、铸型或放置支撑管14例次,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扩管或放置支架13例次[其中1例治疗未成功改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后治愈], PTCD引流7例次, 抗炎联合胆道镜或PTCD治疗共5例次。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2%。治疗无效者3例, 其中2例行再次肝移植, 1例死亡。  结论  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胆道并发症有一定的发生率, 其治疗需根据胆道并发症类型及病变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多数疗效良好, 必要时需进行再次肝移植。
胸腺法新在肝移植术后严重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宋继勇, 杜国盛, 朱志东, 周林, 索龙龙, 郑德华, 封立魁, 石炳毅
2015, 6(2): 98-10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06
摘要(279) HTML (125) PDF 17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腺法新用于治疗肝移植术后严重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进行肝移植的患者中, 围手术期共发生严重肺部感染27例。按有否应用胸腺法新分为胸腺法新组(11例)与对照组(16例)。胸腺法新应用方案为1.6 mg皮下注射, 1次/日, 连续应用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应用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病死率等指标, 同时监测两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情况。  结果  胸腺法新组呼吸机应用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入住ICU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为P < 0.05)。两组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临床型AR。胸腺法新组未观察到与胸腺法新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论  胸腺法新可以明显改善肝移植术后严重肺部感染患者抗感染疗效, 不增加AR发生率, 在肝移植肺部感染患者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接受肾移植的安全性观察
裴向克, 姜伟, 刘彦斌, 杨其顺, 龙伟, 杨硕滨
2015, 6(2): 102-104, 11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07
摘要(107) HTML (69) PDF 17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接受肾移植的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例ITP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两例患者肾移植术前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1×109/L及34×109/L, 凝血功能正常, 临床无活动性出血表现, 均成功进行肾移植手术, 术中、术后无明显出血。1例患者术后接受氢化可的松冲击治疗3 d并服用以环孢素为基础免疫抑制剂, 术后7 d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范围并维持稳定。另1例患者术后接受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 d并服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剂, 术后应用多种提升血小板药物并输注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波动在10×109/L~30×109/L。两例患者移植肾功能均恢复良好。  结论  ITP患者的肾移植手术出血的风险性主要与患者在术前有否活动性出血有关, 术前无活动性出血的尿毒症患者行肾移植是相对安全的。
实验研究
体外定向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许旺细胞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周丽娜, 崔晓军, 苏开鑫, 王晓红, 蔡雪彦, 郭金华, 雷林忠
2015, 6(2): 105-11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08
摘要(133) HTML (105) PDF 37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定向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许旺细胞样细胞转化的有效方法。  方法  分别进行成年大鼠许旺细胞原代培养和BMSC分离培养。根据诱导方法不同, 分为化学诱导组和共培养诱导组。采用显微镜观察许旺细胞和BMSC的生长情况, 分别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和S-100抗体等许旺细胞标志蛋白]和流式细胞术鉴定两种细胞; 显微镜下动态观察两组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共培养诱导组共培养3 d后, 化学诱导组诱导作用4 h、1 d后分别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的方法评估两组细胞的诱导分化情况。  结果  化学诱导组诱导后的细胞发生了明显的许旺细胞样细胞形态改变, 预诱导4 h后即出现GFAP抗体表达阳性, 维持诱导1 d后, GFAP抗体阳性表达率为(80.9±3.5)%, S-100抗体阳性表达率为(59.0±1.1)%。诱导2 d后分化细胞开始出现脱落死亡, 3 d后大部分分化细胞脱落死亡。共培养诱导组共培养3 d后, 被诱导的BMSC未出现类似化学诱导组明显的细胞形态改变, GFAP抗体阳性表达率为(89.8±2.4)%, S-100抗体阳性表达率为(80.9±1.7)%。共培养诱导组S-100、GFAP抗体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化学诱导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1)。  结论  共培养诱导法不仅对BMSC向许旺细胞样细胞定向分化具有明确的效果, 而且对BMSC的存活和增殖均有促进作用, 因此该法相对于化学诱导法更加安全和有效。
小鼠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颜迪恩, 周迎生, 高秀莹, 赵一楠
2015, 6(2): 111-11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09
摘要(552) HTML (124) PDF 26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可提高胰岛产量和功能活性的小鼠胰岛分离、纯化的方法。  方法  通过胆总管逆行灌注胶原酶溶液消化小鼠胰腺, 经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后, 人工挑取、纯化胰岛。过夜培养后, 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实验(GSIS), 检测胰岛功能。电子显微镜(电镜)观察胰岛β细胞亚细胞结构变化。  结果  利用该改良方法平均每只小鼠可收集(200±20)个胰岛, 胰岛直径大小为(175±22)μm。GSIS结果发现胰岛素水平在低糖(2.8 mmol/L)和高糖(16.7 mmol/L)刺激下分别为(0.33±0.07)、(1.36±0.47) ng/(islet·60 min), 高糖刺激的胰岛素水平是低糖刺激的4.12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电镜证实胰岛β细胞胞膜、线粒体膜完整, 胞内可见大小不一的胰岛素分泌泡。  结论  胆总管逆行灌注胶原酶消化小鼠胰腺, 体外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联合人工挑取的方法是一种简便、快捷、稳定的小鼠胰岛分离方法, 小鼠胰岛产量较高、形态完整, 且GSIS反应性良好。
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脏应激蛋白的差异表达研究
刘静, 李立, 冉江华, 张升宁, 李来邦, 张熙冰, 陈奕明, 高扬
2015, 6(2): 116-11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10
摘要(67) HTML (70) PDF 18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应激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  方法  分别将改良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术后1、3、7 d的肝脏组织标本的双向电泳图谱与供体和受体原肝脏组织的双向电泳图谱进行比较, 以变化倍数大于10倍或小于1/10为标准选择差异蛋白点, 再利用质谱技术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分析和鉴定。  结果  共发现了7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 通过质谱分析和一系列的鉴定, 最终发现有32种功能明确的蛋白, 其中热休克蛋白-8与肥厚激动剂反应蛋白在减体积移植术后肝脏表达差异较大, 占所有差异蛋白质点的7%(5/72)。  结论  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脏中发现参与肝脏应激反应的蛋白质, 为下一步研究这些蛋白与肝移植术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提供了前期研究数据。
综述
肾移植术后BK病毒相关性肾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邓伟明, 苗芸
2015, 6(2): 120-123, 13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11
摘要(213) HTML (122) PDF 20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BK病毒感染是肾移植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由于缺少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极易发展为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本文就BK病毒感染的普遍性, BKVAN的病程发展、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钙神经蛋白抑制剂慢性肾毒性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进展
黄燕纯, 龙文, 黄新坚, 邱江
2015, 6(2): 124-126.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12
摘要(128) HTML (50) PDF 13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前, 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NI)肾毒性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动物模型以供研究, 以更好地研究CNI慢性肾毒性的机制和改善CNI肾毒性的途径。本文将大鼠CNI慢性肾毒性模型的发展过程及目前所采用的几种建立模型的方法(正常饮食CNI肾毒性模型、钠耗竭CNI肾毒性模型、单侧肾切除术CNI肾毒性模型)进行综述。
肝移植受者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进展
毕方方, 甄作均, 计勇
2015, 6(2): 127-13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5.02.013
摘要(149) HTML (77) PDF 15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实体器官移植中, 肝移植SSI发生率最高.本文就肝移植受者中SSI的定义、诊断标准、发生时间、发生部位及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与术后生存率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针对肝移植术后SSI的发生时间、病原菌种类、危险因素等特点, 实施相应的目标性监测, 采取合理、积极的预防与干预措施, 将SSI发生率降到最低水平, 将会对患者和社会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