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8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述评
肝脏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杨扬, 王励
2017, 8(5): 337-34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01
摘要(268) HTML (58) PDF 2030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的新技术来再造人类肝脏,为解决供肝短缺提供了新的思路,是未来科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去细胞化基质支架构建肝脏类器官、生物材料微型模具构建肝脏类器官、细胞诱导的无支架培养构建肝脏类器官、构建嵌合体制备人工肝脏等方面介绍肝脏组织工程研究的最新进展。
论著
猪供肺获取技术的训练与评估
王哲, ChenManying, 林慧庆, 田丰, 叶波, LiuMingyao
2017, 8(5): 344-34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02
摘要(106) HTML (36) PDF 154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猪供肺获取手术的技术训练方法与评估指标。  方法  总结15只猪供肺获取手术的手术技巧,评估手术时间、灌注前的客观评价指标、灌注后的大体观、术中操作失误及频率等。  结果  15只猪供肺获取手术均顺利完成。从切皮到肺灌洗开始平均时间为22.6 min。灌注前供肺的氧合指数为(501±68) mmHg,潮气量为(404±100) mL(15 mmHg压力支持下),静止顺应性为(29±4) mL/cmH2O,随着操作次数增加,氧合指数和潮气量有所改善。供肺灌注后大部分肺膨胀良好。手术出现多种操作失误,包括解剖操作性失误、肺动脉插管相关失误、步骤性失误等,随着操作次数增加,失误频率明显减少。  结论  经过一定量的猪肺获取手术的训练,术中步骤性失误明显减少,肺质量也会有改善趋势。氧合指数等客观指标和供肺大体观可评估手术技术水平。
高剂量西罗莫司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自噬对老年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滕旭, 丁凡, 陈文捷, 许赤
2017, 8(5): 349-35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03
摘要(64) HTML (53) PDF 190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剂量西罗莫司(雷帕霉素)对老年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20只C57BL/6系老年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组(IRI组)、低剂量雷帕霉素预处理组(rpm组)、高剂量雷帕霉素预处理组(RPM组)、对照组(Sham组),每组5只。Sham组仅开腹、关腹;其余3组建立老年小鼠70% HIRI模型,缺血时间均为60 min;rpm组和RPM组分别在术前1 h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 mg/kg和5 mg/kg。再灌注12 h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采用Suzuki评分法进行病理学评分;比较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以及肝组织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B-Ⅱ蛋白水平。  结果  小鼠肝组织HE染色示Sham组为正常肝组织;IRI组和rpm组肝细胞损伤严重,炎症细胞大量浸润;RPM组可见肝窦轻度淤血,炎症细胞轻度浸润。病理学评分示RPM组为5(4~6) 分,均低于rpm组[7(5~8) 分]及IRI组[8(7~10) 分](Z=-2.554、-2.731,均为P < 0.05)。各组小鼠术后肝功能结果显示,RPM组AST[(691±207) U/L]显著低于IRI组[(2 032±575) U/L]、rpm组[(1 817±777) U/L] (t=4.90、3.13,均为P < 0.05);RPM组ALT[(996±584) U/L]均显著低于IRI组[(2 992±992) U/L]、rpm组[(2 373±687) U/L](t=3.86、3.41,均为P < 0.05),而IRI组和rpm组的AST、A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各组小鼠血清中的TNF-α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Western-blot法显示RPM组肝组织LC3B-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Sham组、IRI组、rpm组(均为P < 0.05)。  结论  高剂量雷帕霉素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自噬对老年小鼠HIRI起保护作用。
体外光分离置换疗法对皮肤移植小鼠IL-12p70和Th1/Th2类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魏玉香, 肖漓, 蔡明, 钱叶勇, 于涛, 石炳毅
2017, 8(5): 355-35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04
摘要(165) HTML (129) PDF 133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输注体外光分离置换疗法处理的脾淋巴细胞对皮肤移植小鼠白细胞介素(IL)-12p70和辅助性T细胞(Th)1/Th2类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方法  以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分离C57BL/6和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CSP、BSP),制备经8-甲氧基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PUVA)处理的小鼠脾淋巴细胞(PUVA-SP)。根据受体静脉输注的成分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PUVA-BSP组、PUVA-CSP组、BSP组、CSP组及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每组受体分别于术前7 d、手术当日和术后7 d按组别从尾静脉注入PUVA-BSP、PUVA-CSP、BSP、CSP或PBS。观察经PUVA处理脾淋巴细胞凋亡情况,检测受体小鼠外周血中IL-12p70和Th1/Th2类细胞因子产生的情况。  结果  移植术后,PUVA-BSP组和PUVA-CSP组小鼠外周血的IL-12p70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SP组、CSP组和PBS对照组(均为P < 0.01);PUVA-BSP组和PUVA-CSP组的Th1类细胞因子IL-2、干扰素(IFN)-γ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BSP组、CSP组和PBS对照组(均为P < 0.01);PUVA-BSP组和PUVA-CSP组的Th2类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SP组、CSP组和PBS对照组(均为P < 0.01)。  结论  输注足够数量的PUVA-SP可诱导受体体内低表达IL-12p70,并且诱导产生Th2免疫偏移。
MELD-Na评分对逆行灌注法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预测作用
危国庆, 程远, 蔡秋程, 杨芳, 江艺
2017, 8(5): 360-364.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05
摘要(149) HTML (48) PDF 1221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的预测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315例行经下腔静脉逆行灌注法原位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ELD-Na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MELD-Na评分≤ 10分(115例);B组为10分<MELD-Na评分≤ 20分(118例);C组MELD-Na评分>20分(82例)。比较3组受者术前、术中各项指标。术前指标包括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平均动脉压(MAP)、血清Na+等;术中指标包括手术时间、腔静脉阻断时间、出血量、输红细胞量、输血浆量、总补液量等。统计3组受者肝移植术后早期AKI的发生率及分期情况,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术前MELD-Na评分与AKI分期之间的关系。  结果  3组受者术前BUN、Alb、TB、PT-INR、MAP、N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术中的腔静脉阻断时间、出血量、输红细胞量、输血浆量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315例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1周内AKI发生率64.8%(204/315),其中A、B、C组术后AKI发生率分别为43%(49/115)、71%(84/118)、87%(71/8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术前MELD-Na评分与AKI分期存在正相关(r=0.442,P=0.000)。  结论  MELD-Na评分不仅可以作为术前病情评估指标,也是术后发生AKI的重要预测指标。
高致敏二次肾移植患者术前应用硼替佐米行脱敏治疗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杜鑫, 孙泽家, 蔡继飞, 李馨, 刘航, 任亮, 张小东, 王玮
2017, 8(5): 365-37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06
摘要(210) HTML (131) PDF 2588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总结硼替佐米术前脱敏治疗用于1例高致敏二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经验。  方法  1例移植前供体特异性抗体(DSA)阳性的二次肾移植患者,术前应用硼替佐米(1.3 mg/m2,分别于移植术前13、10、6 d,皮下注射)加低剂量免疫球蛋白。术后采用他克莫司(FK506)+麦考酚钠+甲泼尼龙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观察患者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水平、FK506血药浓度、DSA滴度、C3d结合性DSA(C3d-DSA)滴度及移植肾病理活组织检查(活检)等变化,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  硼替佐米应用后随访12个月,Scr下降并稳定在130 μmol/L,BUN维持在3.9 mmol/L,DSA水平明显下降,C3d-DSA阴性。术后4个月和9个月移植肾病理穿刺检测均为C4d阳性,提示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患者出现3级周围神经病变。  结论  术前使用硼替佐米脱敏方案可有效降低肾移植受者体内DSA水平,避免高致敏二次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高致敏移植患者术前脱敏治疗可选择硼替佐米在内的综合治疗。
器官捐献协调员心理状况调查研究
熊天威, 张明, 唐月娥, 杨扬
2017, 8(5): 371-37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07
摘要(92) HTML (66) PDF 138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心理状况。  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艾森克人格测试问卷(EPQ)分别评价40名器官捐献协调员的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和人格特征。  结果  器官捐献协调员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组(t=23.372,9.743;均为P < 0.05)。器官捐献协调员PSQI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等成份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组(t=8.054,7.274,6.634,10.613,8.376,19.166,8.496,17.372;均为P < 0.05)。EPQ评分中,男性器官协调员N量表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组(P < 0.05),女性器官协调员N量表与全国常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和女性器官捐献协调员P、E和L维度得分与全国常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器官捐献协调员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差,应予以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改善。
供体亚低温状态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刘克普, 张更, 李智斌, 阮东丽, 高龙, 王会龙, 郑文峰, 袁建林
2017, 8(5): 376-380.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08
摘要(114) HTML (71) PDF 123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供体亚低温状态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早期肾功能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根据处理方式随机分为常温组(体温36.5~37.5℃,19例)和亚低温组(体温34.0~35.0℃,17例)。对应供体分组的肾移植受体包括常温组(38例)和亚低温组(34例)。比较两组供体、受体的围手术期情况和两组受体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和原发性无功能(PNF)发生率。  结果  两组供体围手术期的尿量、血清肌酐(Scr)、收缩压、血氧饱和度、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两组受体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血糖、术中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受体术后DGF发生率分别为6%和24%,两组受体DGF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3,P=0.036)。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受体术后PNF发生率均为3%,两组受体PNF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  结论  供体亚低温状态可以显著降低受体DGF的发生率,对PNF的发生率则无明显影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182例单中心经验总结
胡良硕, 师建华, 田敏, 沙焕臣, 张晓刚, 刘学民, 刘昌, 于良, 吕毅, 王博
2017, 8(5): 381-38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09
摘要(80) HTML (21) PDF 1272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DCD供肝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不同将182例受者分为良性组(135例)及肝细胞癌(肝癌)组(47例)。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及1年、3年存活率;总结受者的临床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移植物早期功能障碍(EAD)、血管并发症、急性肾损伤(AKI)、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胆道并发症。  结果  两组受者的无肝期、手术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182例受者的1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93.1%,3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84.9%。良性组受者的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92.5%和88.1%,肝癌组受者的1年存活率及无病存活率分别为95%和91%,3年存活率为78%。两组受者的总体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术后并发症包括胆道并发症26例,血管并发症14例,AKI 34例,肺部感染22例,急性排斥反应11例,EAD11例,CMV感染10例,其中放置T管者的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未放置T管者明显降低(8%比19%,P < 0.05)。  结论  DCD供肝肝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肝病及肝癌的良好手段,术后短期疗效较好。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早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李智斌, 张更, 刘克普, 阮东丽, 高龙, 王会龙, 郑文峰, 马帅军, 秦卫军, 袁建林
2017, 8(5): 386-39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10
摘要(92) HTML (74) PDF 125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早期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防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6年9月西京医院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并规律随访的1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和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一般情况。观察MDROs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病程、并发症、感染部位、病原学种类,总结患者的治疗方法与预后情况。  结果  DCD肾移植受者和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的MDROs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和2%,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分别为13%和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移植肾丢失发生率分别为8%和2%,病死率分别为5%和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11例DCD肾移植术后发生MDROs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泌尿系统(6例),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4例)。所有感染患者均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当抗生素,足量、足疗程治疗。预后良好8例,移植肾切除1例,死亡2例。  结论  DCD肾移植早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较亲属活体供肾移植高。严格筛选供体,早期发现、密切监测、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减少MDROs的发生及改善预后。
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经验总结
邓斐文, 陈焕伟, 甄作均, 李杰原, 王峰杰, 胡健垣
2017, 8(5): 392-395, 40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11
摘要(57) HTML (67) PDF 121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经验。  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经验。  结果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制定的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6例儿童供体均在脑死亡状态下进行器官捐献肝肾联合获取,采用7号吸痰管髂外动脉插管或24 F导尿管髂总动脉插管、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胸主动脉阻断的肝肾联合灌注的改良方法。手术时间55~60 min,共成功获取6个供肝、12个供肾,所获取肝肾均成功应用于临床肝、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移植肝或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  结论  在儿童器官捐献供体中成功进行肝肾联合获取的关键在于及时进行脑死亡判定、严格谨慎的器官维护措施和肝肾联合获取技术的改良。
短篇论著
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输注供者同型洗涤红细胞治疗ABO血型不合肝移植溶血性贫血
余雪渊, 刘培, 刘景峰, 段美丽
2017, 8(5): 396-398.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4.012
摘要(31) HTML (0) PDF 983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目的  探讨ABO血型不合肝移植术后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PLS)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联合输注供者同型洗涤红细胞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ABO血型为A型Rh(D)阳性受者接受ABO血型为O型Rh(D)阳性供肝肝移植术后发生PLS并继发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资料。  结果  受者术后血红蛋白呈下降趋势,总胆红素明显升高,血液中检测出抗A抗体得以确诊。经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应用激素、免疫球蛋白治疗后贫血明显改善,并获得临床痊愈。  结论  ABO血型不合肝移植后受者出现不明原因贫血应考虑PLS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及时应用激素联合输注供者同型洗涤红细胞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
综述
肠道菌群与肝移植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张静, 冯哲, 刘鹏, 张晓刚, 刘学民, 王博, 吕毅
2017, 8(5): 399-401.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4.012
摘要(0) HTML (0) PDF 1055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手术成败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参与人体免疫活化及能量代谢,并与宿主健康疾病状态密切相关。作为肠-肝循环的重要媒介,肠道菌群的稳态将直接影响肝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在肝移植患者疾病状态中发挥一定作用。此外,移植手术本身伴随的肠屏障功能减退、免疫功能抑制等又进一步加重致病菌与优势菌比例的失调和菌群移位的发生。基于此,本文系统综述了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点,分析菌群变化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强调恢复菌群结构治疗对于改善移植术前状态、增强受者手术耐受程度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性。旨在为未来临床肝移植的进一步发展、并发症预防提供参考。
肝移植术后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刘洪, 阳敏, 明英姿
2017, 8(5): 402-405.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14
摘要(160) HTML (116) PDF 1006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肝移植术后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ODS)是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94%~3.00%。ODS的病理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渗透压的快速改变相关。酗酒史、低钠血症的快速纠正和肝移植为ODS三大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常为脑病、癫痫发作及局部麻痹等,其预后一般较差。CT、MRI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等结合临床病史可以早期诊断ODS。治疗上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此外,近年来血浆置换法和大量免疫球蛋白输注是ODS的新治疗方案,但疗效尚不明确。
异种移植中预防传染性病原体传播的研究进展
陆赢, 聂惠蓉, 蔡志明, 牟丽莎
2017, 8(5): 406-409.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15
摘要(87) HTML (40) PDF 1059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异种移植中采用猪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可能导致猪传染性病原体的转移,进而感染人受体,甚至引发人畜共患的疾病。为防止此情况发生,应对供体动物进行广泛的微生物筛选,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在进行移植之前,供体猪可进行长时间的筛选,故异种移植将比同种异体移植变得更为安全。通过实施剖腹产、接种疫苗等策略可以筛选出不转移不传播微生物的供体动物。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整合于所有猪的基因组中,上述方法不能清除PERV,因此需选择病毒低表达的猪或构建PERV表达抑制的基因修饰猪。
生物心脏瓣膜移植研究进展
何盛南, 曲龙, 邹志成, 王雨, 邹尚友, 戴一凡, 蔡志明, 黎明涛, 牟丽莎
2017, 8(5): 410-412.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5.016
摘要(224) HTML (279) PDF 897KB($!{article.pdfDownCount})
摘要:
心脏瓣膜移植手术已在临床开展50余年,全球开展了大量研究以提高生物心脏瓣膜移植的成功率。本文主要对机械瓣膜与生物瓣膜的选择、戊二醛固定的生物心脏瓣膜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转基因猪心脏瓣膜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